黑狐堃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宜小说jmvip2.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孙皓的想法很简单,晋国中原地带看来一时半会攻不进去,那自家后院绝不能再乱了。交州无论如何也要收回来,自己这个皇帝干了没几年就丢了祖宗基业,实在让人笑话,还说什么‘天命在我’?尽管孙皓的内心应该也没什么祖宗的概念,但面子上是必须要找回来的。所以,孙皓派出虞汜、李勖两支兵马分别从陆路、海路奔赴交州,不想李勖一路又出了意外。李勖领兵从建安郡出(今福建南平),经海路去往交州的合浦郡距离过一千五百公里。如此漫长的一条线路实在前途莫测,以三国时期东吴的海船技术至少也要走上半年,如中途遭遇台风、海啸这样的自然灾害,队伍还能不能到达目的地都不好说。即使到了合浦,恐怕战局早已生了变化。所以,李勖走海路攻击交州简直就是在撞大运。孙皓却根本不考虑这些,反正走海路的命令下达了,到得了到不了是你们的事情。但李勖却以建安海道不通为由,指责引路的将领冯斐玩忽职守将其斩杀,之后引军退还。不知李勖是考虑到了前路凶险,所以故意找了个由头开脱,还是导将冯斐确实有问题,总之,孙皓从海路攻击交州的计划就这样化为泡影。孙皓一开始不明就里,现在只剩下陆路一路人马了,攻击力量自然大打折扣,可海路不通也没办法呀。这时候,何定又冒了出来。之前,何定想为儿子求娶李勖的女儿,李勖当时任职少府,负责管理皇家供奉,属九卿之一。但李勖根本看不上何定这样奴仆出身,靠谄媚奉承爬上来的官员,所以没有答应这门亲事。何定于是怀恨在心,借着这次李勖退军的机会便向孙皓进谗言,说根本不是什么海路不通,就是李勖畏战怯场不敢去,再找个理由栽赃冯斐,冯斐是被李勖冤杀的。孙皓一听,啊?原来如此。本来自己为收复交州少了一路人马就感觉窝囊,原来是他妈李勖这小子暗地捣鬼,欺蒙主上。没有命令,就敢擅自带兵返还,眼里还有没有皇帝了?想造反吗?孙皓正想杀人呢,于是不由分说将李勖斩,灭族,督军徐存一并诛杀,连带家属全部伏诛。至于冯斐是否带错了路,是不是被冤枉了,孙皓才懒得去问呢,只要是何定说的,孙皓一律相信,还觉得何定忠诚勤勉,赐其列侯爵位。

吴建衡二年(公元27o年)四月,吴国左大司马施绩病逝,镇守荆州的重任由镇军大将军陆抗全面接手。陆抗是陆逊之子,陆凯的族侄,既继承了父亲的军事天赋,又传承了陆氏家族的浩然正气。见孙皓处理政事屡有过失,陆抗便上书言道:“臣闻君主德行对等,则可以多胜寡;两国国力相同,安邦可胜乱邦,这就是六国之所以被秦国征服,西楚之所以被汉朝击败的原因。现在晋国据有的又岂止关中之地,鸿沟以西呢?我国目前缺少可以连横的外援,内部也没有西楚那样强大,各项政务衰颓,百姓生活艰难。许多人以为我国凭借山川大江这样的天险就可以守护疆土,但其实这些只是保卫国家的细枝末节,有识之士不会过多去考虑的。臣每每想到这些事情便夜不能眠,日不能食。侍奉君主之义在于可以冒犯却不可以欺骗,所以,臣敬上关乎时政的十七条意见,供陛下御览。”陆抗所谓十七条意见的具体内容在史料中已无从查询,但不管有多少条意见,孙皓看后,均不予理睬。心说,别整那些没用的,寡人现在就关心能不能把交州收回来,要不把陆抗派去交州前线?可转念一想,陆抗要是走了,谁来守荆州呀,荆州要是有什么闪失,那才真是要了吴国的命了。不过,孙皓还是对陆家人不敢怎么样,陆抗不但继承了其叔陆凯直言犯谏的风格,更重要的是,陆抗现在手握重兵,出镇一方,所以还是不要激化矛盾吧。看到何定这样的小人在朝廷上蹿下跳,陆抗又上疏道:“何定小人不明事理,见识浅薄,即使尽心竭力都不能胜任其职,更何况此人一向奸恶,爱憎不分呢。”也就是陆抗敢这样说,矛头直指孙皓身边之人。孙皓还是老办法,你说你的,寡人还是这耳朵进那耳朵出,不予理睬。

吴国人对孙皓的做派早就见怪不怪,都知道孙皓就是这么一个自负且二的君主,只要这小子还能守住吴国这份家业,吴国百姓就认了吧。孙皓登基六年来,除了头三个月像个明君以外,之后基本没干什么好事。现在交州又丢失了,不少人就等着看孙皓到底能不能把交州收回来呢。吴国的交州问题让孙皓辗转反侧,晋国内部此时也出现问题,令司马炎头疼不已。晋泰始六年(公元27o年)六月,河西鲜卑部族领秃树机能动叛乱,胡烈领兵与秃树机能大战于万斛堆(今宁夏固原郊外),结果兵败阵亡。河西地区指的是位于今天甘肃西北部,黄河以西地区。胡烈兵败的消息传回洛阳后,司马炎哀痛至极,差点斩衰,一众朝臣听后也都惊得是目瞪口呆。胡烈可是晋帝国之干将啊,在灭蜀战役中立有大功,怎么也算是老行伍出身了,谁也不会想到,胡烈竟会败在胡人之手,冥冥中有些因胡人而壮烈的意思吧。秃树机能是河西鲜卑秃部落的领,有一种说法认为秃鲜卑与拓跋鲜卑同源,也有研究认为秃鲜卑起源于古羌族,与吐蕃人有一定渊源。秃树机能本人有谋略,成为部落领后逐渐统一了河西鲜卑各部落。恰逢河西、陇西地区连年生旱灾,当地民众缺吃少粮,百姓嗷嗷待哺。后晋国在河西地区设立秦州,任秦州刺史正是胡烈。朝廷任命胡烈为秦州刺史的目的是要胡烈在河西地区对民众实行镇抚,防止生民变。不想胡烈到任后只镇不抚,对百姓采取高压手段处理问题,甚至派兵侵占了河西鲜卑聚居地附近的麦田,导致当地的鲜卑、羌族等胡人部族严重失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河西的问题完全是因为胡烈处置不当造成的。公元27o年夏,秃树机能率领鲜卑部族及当地其他少数部族近十万人向胡烈起反抗。胡烈兵力有限,连忙向朝廷求援。司马炎急命扶风王司马亮出兵救援,司马亮派出将军刘旂、骑督敬琰前往援救,但二人畏惧鲜卑势大因而不敢进兵。此时,胡烈已被秃树机能团团围住,等待救兵却迟迟不到,逼得胡烈只得孤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尽管胡烈兵败身死也是咎由自取,但司马亮救援不力仍然令司马炎恼怒至极。司马亮是司马懿之子,与司马伷、司马骏等同为伏夫人所生,是司马炎的叔叔。司马炎登基后,封司马亮扶风郡王,持节,总督关中雍凉诸军事。司马炎虽然不能对这个叔叔痛下杀手,但司马亮调度失策必须予以追究,于是贬司马亮为平西将军,刘旂处斩。司马亮还曾上书,说此次兵败的部署调度皆由自己而出,请求朝廷免去刘旂的死罪。司马炎下诏道:“如罪不在刘旂,则必须有人承担罪责。”结果把司马亮的平西将军之职也给免了,当然刘旂也活不过来了。

该杀的杀了,该贬的也贬了,然而河西生的叛乱却愈演愈烈。秃树机能战胜胡烈后,河西鲜卑士气大振,秃树机能又顺势率部一举攻下了高平(今宁夏固原)。这时,替代胡烈任秦州刺史的是前河南尹,也是《泰始律》主要编纂之一的杜预,但杜预手中兵力稀少,司马炎只得再派尚书石鉴代理安西将军一职,总督秦州诸军事,与奋威将军田章一道统兵西征。这样一来,石鉴便成了杜预的上司。杜预任河南尹时曾制定出升降赏罚官吏的考核条例,因此得罪了时任司隶校尉的石鉴,受到石鉴的弹劾,杜预一度被免官。石鉴与大司马石苞并非一族,石鉴出身寒微,曹魏时期开始出仕,历任御史中丞、并州刺史等职,司马炎登基后任命其为司隶校尉,负责管理、监察京师及周边地区,司隶校尉的级别在河南尹之上。现在河西地区,石鉴又成为了杜预的上级,便想借河西平叛的机会继续打击报复杜预。石鉴命令杜预率所部攻击秃树机能,可杜预手里只有三百士卒,一百坐骑。杜预看出,石鉴是想借刀杀人,携私报复,便当面顶撞石鉴,认为现在是六月,正是鲜卑骑兵草盛马壮之时,所以目前不宜出战。另外,晋军兵力有限,先应当解决兵源给养问题,等到明年春天再进兵讨伐胡人也不迟,杜预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拒绝石鉴要求现在出兵的命令。石鉴大怒,立即以杜预擅自装饰城门、官舍,畏战不进,败坏士气为由将其逮捕后押送回京,交由廷尉严加处置。但杜预的另一层身份这时却起到了保护作用,因为杜预的正妻是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是司马懿的女儿。司马炎登基后,追封其父、祖分别为文帝、宣帝,这样,杜预不仅是司马炎的姑父,还成为了晋国驸马。按照传统的八议制度,杜预可以得到从轻处罚,但还是被撤掉了侯爵爵位,杜预之前受封丰乐亭侯。所谓八议是指有八类人在触犯刑律后可以享受减轻处罚的特权,包括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八种情况。杜预回京后,石鉴领兵向秃树机能起进攻,结果大败。事实证明,杜预对河西局势的判断是正确的。没想到,石鉴后来在河西战斗中竟敢虚报战功,以败为胜,事后被朝廷免官。但让人不理解的是,石鉴不久便被重新启用,担任豫州刺史、镇南将军,结果在对吴战斗中又虚报斩获的级,司马炎知道后当即下诏说:“石鉴作为大臣,朕本来十分信任。当初秦州之事就在欺骗朝廷,朕并没有深究。再次启用后,本希望其将功补过,不想竟恶劣到又一次耍诈。作为臣子,信义何在?现将石鉴遣返故里,终身不得续用,但保留爵位、食邑。”实在想不明白,司马炎对石鉴这样犯有欺君之罪的人为什么如此宽纵,难道石鉴和司马炎有何特殊关系吗?石鉴寒门出身,只是出仕较早,也没有什么特殊功绩。两次欺瞒朝廷,不但能保住性命,还保住了爵位、待遇,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晋书·石鉴传》中记述石鉴志趣高雅,处事公正。一个骗子还处事公正?该不会是史官写错人了吧。关于记载石鉴的逻辑链条完全错乱,恐怕背后的隐情没有记载下来。更错乱的还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后,石鉴被司马炎再次启用,最后竟做到了三公的位子。石鉴脑子没毛病,但司马炎晚年一定是错乱了,连自己说过永不叙用的话都忘记了吧。不管怎样处理石鉴,秦州的问题还摆在那里。七月,司马炎将汝阴王司马骏从豫州调往西部地区,任命其为镇西大将军,持节,总督雍凉诸军事,接替被免职的兄长汝南王司马亮镇守关中。

晋国最近是麻烦事不断,秃树机能的叛乱在少数部族中起了连锁反应。到了泰始七年(公元271年)春,南匈奴单于刘猛又从并州(今山西)叛逃出塞,屯兵于孔邪城(今内蒙古境内)。公元前一世纪,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是为南匈奴。到了东汉末期,曹操先后将南匈奴分为五部,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以及河北北部地区。由于南匈奴长期与中原汉民杂居,至晋朝建立时已完全汉化。南匈奴自称他们的祖先是汉朝的外孙,所以改姓刘氏,后来还奉刘邦以及蜀汉的刘禅为得姓祖先。匈奴人之所以死活要姓刘,应该可以追溯到汉高祖刘邦当初与匈奴的和亲事宜。西汉建立初期,刘邦为了缓和来自北方匈奴的压力,先后送出十位宗室的公主去匈奴和亲,就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鲁元公主都差点儿送过去。因此,匈奴许多贵族的后代都有汉朝的血统。然而,这恰恰透露出匈奴还是汉化的不够,对中原文化理解的不够透彻,因为,如果是汉家女儿生的外孙反倒不应该姓刘啊。不管怎样,南匈奴人就是姓刘了。这个刘猛是匈奴左贤王去卑的儿子,估计他爸就已改名刘去卑了。刘猛叛逃不仅带走了大批匈奴部众以及粮食、牲畜,还掳掠了部分汉人裹挟着逃走,而人口在三国时期尤其显得重要。司马炎正不知道该怎么办呢,不想西北地区又传来噩耗。司马骏总督雍凉后,懂得劝课农桑,体恤百姓,也十分善于驾驭属下,西北民情有所好转。然而,秃树机能实在骁勇善战,晋军和鲜卑军在一年的时间里数次交手,双方各有胜负,战局并没有出现大的扭转。秃树机能听说并州刘猛逃离晋国,于是趁机又联合了西北地区的氐、羌、匈奴等部落共同反晋。其中,尤以北地郡(今陕西耀县)的匈奴人最为强悍,这也是南匈奴五部中的一部,号称北地胡。西北地区各部族之间协同战斗、相互策应,给晋军造成极大的打击,晋国在秦州、河西一带丢失了许多郡县。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四月,秃树机能联合北地胡攻打凉州的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凉州刺史牵弘率兵抵御,结果牵弘所部被围困在了青山一带(今甘肃环县西部),牵弘孤立无援,最终战败身死。消息传来,司马炎又差点斩衰。牵弘是前曹魏名将牵招之子,曾随邓艾参加了灭蜀战役,立下军功后任陇西太守。司马炎登基后,任命牵弘为扬州刺史。当时,担任大将军的陈骞就对司马炎说:“胡烈、牵弘二人均勇而无谋,刚愎自用,绝非安定边陲的理想人选,恐将成为国家之耻。愿陛下明察。”但司马炎没有听从陈骞的意见,不久又调任牵弘为凉州刺史。结果,胡烈、牵弘的下场全部为陈骞言中。至此,西北雍凉秦州之地更加糜烂,晋国这时候已无瑕顾及其它了。

吴国的孙皓都乐开花了,真是‘天命在我’呀,晋国现在生内乱,这是老天爷在庇佑东吴啊,自己是不是该趁其乱,要其命呢?慢着,吴国东南的交州还没收回来呢,还是先解决国土周全吧。为了配合收复交州,孙皓早前曾命老将丁奉向晋国境内的涡口作试探性进攻,以分散晋国的注意力。涡口即涡水入淮河处,位于今天安徽省怀远县东北部。但丁奉出兵后,很快便被时任扬州刺史的牵弘率兵击退,吴军只得又缩了回来。没想到,时隔不到一年,晋国自己内部乱了起来,连牵弘都死了,这对孙皓收复交州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吴建衡三年(公元271年)四月,也就是牵弘兵败身死的同时,孙皓急令监军虞汜、威南将军兼大都督薛珝领兵十万向交州起攻击。孙皓这次是铁了心了,没有海路又怎么样,趁晋国内乱,一定要收复交州,晋吴两国交州战役即将打响。

(未完待续)

孙皓的想法很简单,晋国中原地带看来一时半会攻不进去,那自家后院绝不能再乱了。交州无论如何也要收回来,自己这个皇帝干了没几年就丢了祖宗基业,实在让人笑话,还说什么‘天命在我’?尽管孙皓的内心应该也没什么祖宗的概念,但面子上是必须要找回来的。所以,孙皓派出虞汜、李勖两支兵马分别从陆路、海路奔赴交州,不想李勖一路又出了意外。李勖领兵从建安郡出(今福建南平),经海路去往交州的合浦郡距离过一千五百公里。如此漫长的一条线路实在前途莫测,以三国时期东吴的海船技术至少也要走上半年,如中途遭遇台风、海啸这样的自然灾害,队伍还能不能到达目的地都不好说。即使到了合浦,恐怕战局早已生了变化。所以,李勖走海路攻击交州简直就是在撞大运。孙皓却根本不考虑这些,反正走海路的命令下达了,到得了到不了是你们的事情。但李勖却以建安海道不通为由,指责引路的将领冯斐玩忽职守将其斩杀,之后引军退还。不知李勖是考虑到了前路凶险,所以故意找了个由头开脱,还是导将冯斐确实有问题,总之,孙皓从海路攻击交州的计划就这样化为泡影。孙皓一开始不明就里,现在只剩下陆路一路人马了,攻击力量自然大打折扣,可海路不通也没办法呀。这时候,何定又冒了出来。之前,何定想为儿子求娶李勖的女儿,李勖当时任职少府,负责管理皇家供奉,属九卿之一。但李勖根本看不上何定这样奴仆出身,靠谄媚奉承爬上来的官员,所以没有答应这门亲事。何定于是怀恨在心,借着这次李勖退军的机会便向孙皓进谗言,说根本不是什么海路不通,就是李勖畏战怯场不敢去,再找个理由栽赃冯斐,冯斐是被李勖冤杀的。孙皓一听,啊?原来如此。本来自己为收复交州少了一路人马就感觉窝囊,原来是他妈李勖这小子暗地捣鬼,欺蒙主上。没有命令,就敢擅自带兵返还,眼里还有没有皇帝了?想造反吗?孙皓正想杀人呢,于是不由分说将李勖斩,灭族,督军徐存一并诛杀,连带家属全部伏诛。至于冯斐是否带错了路,是不是被冤枉了,孙皓才懒得去问呢,只要是何定说的,孙皓一律相信,还觉得何定忠诚勤勉,赐其列侯爵位。

吴建衡二年(公元27o年)四月,吴国左大司马施绩病逝,镇守荆州的重任由镇军大将军陆抗全面接手。陆抗是陆逊之子,陆凯的族侄,既继承了父亲的军事天赋,又传承了陆氏家族的浩然正气。见孙皓处理政事屡有过失,陆抗便上书言道:“臣闻君主德行对等,则可以多胜寡;两国国力相同,安邦可胜乱邦,这就是六国之所以被秦国征服,西楚之所以被汉朝击败的原因。现在晋国据有的又岂止关中之地,鸿沟以西呢?我国目前缺少可以连横的外援,内部也没有西楚那样强大,各项政务衰颓,百姓生活艰难。许多人以为我国凭借山川大江这样的天险就可以守护疆土,但其实这些只是保卫国家的细枝末节,有识之士不会过多去考虑的。臣每每想到这些事情便夜不能眠,日不能食。侍奉君主之义在于可以冒犯却不可以欺骗,所以,臣敬上关乎时政的十七条意见,供陛下御览。”陆抗所谓十七条意见的具体内容在史料中已无从查询,但不管有多少条意见,孙皓看后,均不予理睬。心说,别整那些没用的,寡人现在就关心能不能把交州收回来,要不把陆抗派去交州前线?可转念一想,陆抗要是走了,谁来守荆州呀,荆州要是有什么闪失,那才真是要了吴国的命了。不过,孙皓还是对陆家人不敢怎么样,陆抗不但继承了其叔陆凯直言犯谏的风格,更重要的是,陆抗现在手握重兵,出镇一方,所以还是不要激化矛盾吧。看到何定这样的小人在朝廷上蹿下跳,陆抗又上疏道:“何定小人不明事理,见识浅薄,即使尽心竭力都不能胜任其职,更何况此人一向奸恶,爱憎不分呢。”也就是陆抗敢这样说,矛头直指孙皓身边之人。孙皓还是老办法,你说你的,寡人还是这耳朵进那耳朵出,不予理睬。

吴国人对孙皓的做派早就见怪不怪,都知道孙皓就是这么一个自负且二的君主,只要这小子还能守住吴国这份家业,吴国百姓就认了吧。孙皓登基六年来,除了头三个月像个明君以外,之后基本没干什么好事。现在交州又丢失了,不少人就等着看孙皓到底能不能把交州收回来呢。吴国的交州问题让孙皓辗转反侧,晋国内部此时也出现问题,令司马炎头疼不已。晋泰始六年(公元27o年)六月,河西鲜卑部族领秃树机能动叛乱,胡烈领兵与秃树机能大战于万斛堆(今宁夏固原郊外),结果兵败阵亡。河西地区指的是位于今天甘肃西北部,黄河以西地区。胡烈兵败的消息传回洛阳后,司马炎哀痛至极,差点斩衰,一众朝臣听后也都惊得是目瞪口呆。胡烈可是晋帝国之干将啊,在灭蜀战役中立有大功,怎么也算是老行伍出身了,谁也不会想到,胡烈竟会败在胡人之手,冥冥中有些因胡人而壮烈的意思吧。秃树机能是河西鲜卑秃部落的领,有一种说法认为秃鲜卑与拓跋鲜卑同源,也有研究认为秃鲜卑起源于古羌族,与吐蕃人有一定渊源。秃树机能本人有谋略,成为部落领后逐渐统一了河西鲜卑各部落。恰逢河西、陇西地区连年生旱灾,当地民众缺吃少粮,百姓嗷嗷待哺。后晋国在河西地区设立秦州,任秦州刺史正是胡烈。朝廷任命胡烈为秦州刺史的目的是要胡烈在河西地区对民众实行镇抚,防止生民变。不想胡烈到任后只镇不抚,对百姓采取高压手段处理问题,甚至派兵侵占了河西鲜卑聚居地附近的麦田,导致当地的鲜卑、羌族等胡人部族严重失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河西的问题完全是因为胡烈处置不当造成的。公元27o年夏,秃树机能率领鲜卑部族及当地其他少数部族近十万人向胡烈起反抗。胡烈兵力有限,连忙向朝廷求援。司马炎急命扶风王司马亮出兵救援,司马亮派出将军刘旂、骑督敬琰前往援救,但二人畏惧鲜卑势大因而不敢进兵。此时,胡烈已被秃树机能团团围住,等待救兵却迟迟不到,逼得胡烈只得孤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尽管胡烈兵败身死也是咎由自取,但司马亮救援不力仍然令司马炎恼怒至极。司马亮是司马懿之子,与司马伷、司马骏等同为伏夫人所生,是司马炎的叔叔。司马炎登基后,封司马亮扶风郡王,持节,总督关中雍凉诸军事。司马炎虽然不能对这个叔叔痛下杀手,但司马亮调度失策必须予以追究,于是贬司马亮为平西将军,刘旂处斩。司马亮还曾上书,说此次兵败的部署调度皆由自己而出,请求朝廷免去刘旂的死罪。司马炎下诏道:“如罪不在刘旂,则必须有人承担罪责。”结果把司马亮的平西将军之职也给免了,当然刘旂也活不过来了。

该杀的杀了,该贬的也贬了,然而河西生的叛乱却愈演愈烈。秃树机能战胜胡烈后,河西鲜卑士气大振,秃树机能又顺势率部一举攻下了高平(今宁夏固原)。这时,替代胡烈任秦州刺史的是前河南尹,也是《泰始律》主要编纂之一的杜预,但杜预手中兵力稀少,司马炎只得再派尚书石鉴代理安西将军一职,总督秦州诸军事,与奋威将军田章一道统兵西征。这样一来,石鉴便成了杜预的上司。杜预任河南尹时曾制定出升降赏罚官吏的考核条例,因此得罪了时任司隶校尉的石鉴,受到石鉴的弹劾,杜预一度被免官。石鉴与大司马石苞并非一族,石鉴出身寒微,曹魏时期开始出仕,历任御史中丞、并州刺史等职,司马炎登基后任命其为司隶校尉,负责管理、监察京师及周边地区,司隶校尉的级别在河南尹之上。现在河西地区,石鉴又成为了杜预的上级,便想借河西平叛的机会继续打击报复杜预。石鉴命令杜预率所部攻击秃树机能,可杜预手里只有三百士卒,一百坐骑。杜预看出,石鉴是想借刀杀人,携私报复,便当面顶撞石鉴,认为现在是六月,正是鲜卑骑兵草盛马壮之时,所以目前不宜出战。另外,晋军兵力有限,先应当解决兵源给养问题,等到明年春天再进兵讨伐胡人也不迟,杜预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拒绝石鉴要求现在出兵的命令。石鉴大怒,立即以杜预擅自装饰城门、官舍,畏战不进,败坏士气为由将其逮捕后押送回京,交由廷尉严加处置。但杜预的另一层身份这时却起到了保护作用,因为杜预的正妻是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是司马懿的女儿。司马炎登基后,追封其父、祖分别为文帝、宣帝,这样,杜预不仅是司马炎的姑父,还成为了晋国驸马。按照传统的八议制度,杜预可以得到从轻处罚,但还是被撤掉了侯爵爵位,杜预之前受封丰乐亭侯。所谓八议是指有八类人在触犯刑律后可以享受减轻处罚的特权,包括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八种情况。杜预回京后,石鉴领兵向秃树机能起进攻,结果大败。事实证明,杜预对河西局势的判断是正确的。没想到,石鉴后来在河西战斗中竟敢虚报战功,以败为胜,事后被朝廷免官。但让人不理解的是,石鉴不久便被重新启用,担任豫州刺史、镇南将军,结果在对吴战斗中又虚报斩获的级,司马炎知道后当即下诏说:“石鉴作为大臣,朕本来十分信任。当初秦州之事就在欺骗朝廷,朕并没有深究。再次启用后,本希望其将功补过,不想竟恶劣到又一次耍诈。作为臣子,信义何在?现将石鉴遣返故里,终身不得续用,但保留爵位、食邑。”实在想不明白,司马炎对石鉴这样犯有欺君之罪的人为什么如此宽纵,难道石鉴和司马炎有何特殊关系吗?石鉴寒门出身,只是出仕较早,也没有什么特殊功绩。两次欺瞒朝廷,不但能保住性命,还保住了爵位、待遇,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晋书·石鉴传》中记述石鉴志趣高雅,处事公正。一个骗子还处事公正?该不会是史官写错人了吧。关于记载石鉴的逻辑链条完全错乱,恐怕背后的隐情没有记载下来。更错乱的还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后,石鉴被司马炎再次启用,最后竟做到了三公的位子。石鉴脑子没毛病,但司马炎晚年一定是错乱了,连自己说过永不叙用的话都忘记了吧。不管怎样处理石鉴,秦州的问题还摆在那里。七月,司马炎将汝阴王司马骏从豫州调往西部地区,任命其为镇西大将军,持节,总督雍凉诸军事,接替被免职的兄长汝南王司马亮镇守关中。

晋国最近是麻烦事不断,秃树机能的叛乱在少数部族中起了连锁反应。到了泰始七年(公元271年)春,南匈奴单于刘猛又从并州(今山西)叛逃出塞,屯兵于孔邪城(今内蒙古境内)。公元前一世纪,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是为南匈奴。到了东汉末期,曹操先后将南匈奴分为五部,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以及河北北部地区。由于南匈奴长期与中原汉民杂居,至晋朝建立时已完全汉化。南匈奴自称他们的祖先是汉朝的外孙,所以改姓刘氏,后来还奉刘邦以及蜀汉的刘禅为得姓祖先。匈奴人之所以死活要姓刘,应该可以追溯到汉高祖刘邦当初与匈奴的和亲事宜。西汉建立初期,刘邦为了缓和来自北方匈奴的压力,先后送出十位宗室的公主去匈奴和亲,就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鲁元公主都差点儿送过去。因此,匈奴许多贵族的后代都有汉朝的血统。然而,这恰恰透露出匈奴还是汉化的不够,对中原文化理解的不够透彻,因为,如果是汉家女儿生的外孙反倒不应该姓刘啊。不管怎样,南匈奴人就是姓刘了。这个刘猛是匈奴左贤王去卑的儿子,估计他爸就已改名刘去卑了。刘猛叛逃不仅带走了大批匈奴部众以及粮食、牲畜,还掳掠了部分汉人裹挟着逃走,而人口在三国时期尤其显得重要。司马炎正不知道该怎么办呢,不想西北地区又传来噩耗。司马骏总督雍凉后,懂得劝课农桑,体恤百姓,也十分善于驾驭属下,西北民情有所好转。然而,秃树机能实在骁勇善战,晋军和鲜卑军在一年的时间里数次交手,双方各有胜负,战局并没有出现大的扭转。秃树机能听说并州刘猛逃离晋国,于是趁机又联合了西北地区的氐、羌、匈奴等部落共同反晋。其中,尤以北地郡(今陕西耀县)的匈奴人最为强悍,这也是南匈奴五部中的一部,号称北地胡。西北地区各部族之间协同战斗、相互策应,给晋军造成极大的打击,晋国在秦州、河西一带丢失了许多郡县。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四月,秃树机能联合北地胡攻打凉州的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凉州刺史牵弘率兵抵御,结果牵弘所部被围困在了青山一带(今甘肃环县西部),牵弘孤立无援,最终战败身死。消息传来,司马炎又差点斩衰。牵弘是前曹魏名将牵招之子,曾随邓艾参加了灭蜀战役,立下军功后任陇西太守。司马炎登基后,任命牵弘为扬州刺史。当时,担任大将军的陈骞就对司马炎说:“胡烈、牵弘二人均勇而无谋,刚愎自用,绝非安定边陲的理想人选,恐将成为国家之耻。愿陛下明察。”但司马炎没有听从陈骞的意见,不久又调任牵弘为凉州刺史。结果,胡烈、牵弘的下场全部为陈骞言中。至此,西北雍凉秦州之地更加糜烂,晋国这时候已无瑕顾及其它了。

吴国的孙皓都乐开花了,真是‘天命在我’呀,晋国现在生内乱,这是老天爷在庇佑东吴啊,自己是不是该趁其乱,要其命呢?慢着,吴国东南的交州还没收回来呢,还是先解决国土周全吧。为了配合收复交州,孙皓早前曾命老将丁奉向晋国境内的涡口作试探性进攻,以分散晋国的注意力。涡口即涡水入淮河处,位于今天安徽省怀远县东北部。但丁奉出兵后,很快便被时任扬州刺史的牵弘率兵击退,吴军只得又缩了回来。没想到,时隔不到一年,晋国自己内部乱了起来,连牵弘都死了,这对孙皓收复交州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吴建衡三年(公元271年)四月,也就是牵弘兵败身死的同时,孙皓急令监军虞汜、威南将军兼大都督薛珝领兵十万向交州起攻击。孙皓这次是铁了心了,没有海路又怎么样,趁晋国内乱,一定要收复交州,晋吴两国交州战役即将打响。

(未完待续)

孙皓的想法很简单,晋国中原地带看来一时半会攻不进去,那自家后院绝不能再乱了。交州无论如何也要收回来,自己这个皇帝干了没几年就丢了祖宗基业,实在让人笑话,还说什么‘天命在我’?尽管孙皓的内心应该也没什么祖宗的概念,但面子上是必须要找回来的。所以,孙皓派出虞汜、李勖两支兵马分别从陆路、海路奔赴交州,不想李勖一路又出了意外。李勖领兵从建安郡出(今福建南平),经海路去往交州的合浦郡距离过一千五百公里。如此漫长的一条线路实在前途莫测,以三国时期东吴的海船技术至少也要走上半年,如中途遭遇台风、海啸这样的自然灾害,队伍还能不能到达目的地都不好说。即使到了合浦,恐怕战局早已生了变化。所以,李勖走海路攻击交州简直就是在撞大运。孙皓却根本不考虑这些,反正走海路的命令下达了,到得了到不了是你们的事情。但李勖却以建安海道不通为由,指责引路的将领冯斐玩忽职守将其斩杀,之后引军退还。不知李勖是考虑到了前路凶险,所以故意找了个由头开脱,还是导将冯斐确实有问题,总之,孙皓从海路攻击交州的计划就这样化为泡影。孙皓一开始不明就里,现在只剩下陆路一路人马了,攻击力量自然大打折扣,可海路不通也没办法呀。这时候,何定又冒了出来。之前,何定想为儿子求娶李勖的女儿,李勖当时任职少府,负责管理皇家供奉,属九卿之一。但李勖根本看不上何定这样奴仆出身,靠谄媚奉承爬上来的官员,所以没有答应这门亲事。何定于是怀恨在心,借着这次李勖退军的机会便向孙皓进谗言,说根本不是什么海路不通,就是李勖畏战怯场不敢去,再找个理由栽赃冯斐,冯斐是被李勖冤杀的。孙皓一听,啊?原来如此。本来自己为收复交州少了一路人马就感觉窝囊,原来是他妈李勖这小子暗地捣鬼,欺蒙主上。没有命令,就敢擅自带兵返还,眼里还有没有皇帝了?想造反吗?孙皓正想杀人呢,于是不由分说将李勖斩,灭族,督军徐存一并诛杀,连带家属全部伏诛。至于冯斐是否带错了路,是不是被冤枉了,孙皓才懒得去问呢,只要是何定说的,孙皓一律相信,还觉得何定忠诚勤勉,赐其列侯爵位。

吴建衡二年(公元27o年)四月,吴国左大司马施绩病逝,镇守荆州的重任由镇军大将军陆抗全面接手。陆抗是陆逊之子,陆凯的族侄,既继承了父亲的军事天赋,又传承了陆氏家族的浩然正气。见孙皓处理政事屡有过失,陆抗便上书言道:“臣闻君主德行对等,则可以多胜寡;两国国力相同,安邦可胜乱邦,这就是六国之所以被秦国征服,西楚之所以被汉朝击败的原因。现在晋国据有的又岂止关中之地,鸿沟以西呢?我国目前缺少可以连横的外援,内部也没有西楚那样强大,各项政务衰颓,百姓生活艰难。许多人以为我国凭借山川大江这样的天险就可以守护疆土,但其实这些只是保卫国家的细枝末节,有识之士不会过多去考虑的。臣每每想到这些事情便夜不能眠,日不能食。侍奉君主之义在于可以冒犯却不可以欺骗,所以,臣敬上关乎时政的十七条意见,供陛下御览。”陆抗所谓十七条意见的具体内容在史料中已无从查询,但不管有多少条意见,孙皓看后,均不予理睬。心说,别整那些没用的,寡人现在就关心能不能把交州收回来,要不把陆抗派去交州前线?可转念一想,陆抗要是走了,谁来守荆州呀,荆州要是有什么闪失,那才真是要了吴国的命了。不过,孙皓还是对陆家人不敢怎么样,陆抗不但继承了其叔陆凯直言犯谏的风格,更重要的是,陆抗现在手握重兵,出镇一方,所以还是不要激化矛盾吧。看到何定这样的小人在朝廷上蹿下跳,陆抗又上疏道:“何定小人不明事理,见识浅薄,即使尽心竭力都不能胜任其职,更何况此人一向奸恶,爱憎不分呢。”也就是陆抗敢这样说,矛头直指孙皓身边之人。孙皓还是老办法,你说你的,寡人还是这耳朵进那耳朵出,不予理睬。

吴国人对孙皓的做派早就见怪不怪,都知道孙皓就是这么一个自负且二的君主,只要这小子还能守住吴国这份家业,吴国百姓就认了吧。孙皓登基六年来,除了头三个月像个明君以外,之后基本没干什么好事。现在交州又丢失了,不少人就等着看孙皓到底能不能把交州收回来呢。吴国的交州问题让孙皓辗转反侧,晋国内部此时也出现问题,令司马炎头疼不已。晋泰始六年(公元27o年)六月,河西鲜卑部族领秃树机能动叛乱,胡烈领兵与秃树机能大战于万斛堆(今宁夏固原郊外),结果兵败阵亡。河西地区指的是位于今天甘肃西北部,黄河以西地区。胡烈兵败的消息传回洛阳后,司马炎哀痛至极,差点斩衰,一众朝臣听后也都惊得是目瞪口呆。胡烈可是晋帝国之干将啊,在灭蜀战役中立有大功,怎么也算是老行伍出身了,谁也不会想到,胡烈竟会败在胡人之手,冥冥中有些因胡人而壮烈的意思吧。秃树机能是河西鲜卑秃部落的领,有一种说法认为秃鲜卑与拓跋鲜卑同源,也有研究认为秃鲜卑起源于古羌族,与吐蕃人有一定渊源。秃树机能本人有谋略,成为部落领后逐渐统一了河西鲜卑各部落。恰逢河西、陇西地区连年生旱灾,当地民众缺吃少粮,百姓嗷嗷待哺。后晋国在河西地区设立秦州,任秦州刺史正是胡烈。朝廷任命胡烈为秦州刺史的目的是要胡烈在河西地区对民众实行镇抚,防止生民变。不想胡烈到任后只镇不抚,对百姓采取高压手段处理问题,甚至派兵侵占了河西鲜卑聚居地附近的麦田,导致当地的鲜卑、羌族等胡人部族严重失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河西的问题完全是因为胡烈处置不当造成的。公元27o年夏,秃树机能率领鲜卑部族及当地其他少数部族近十万人向胡烈起反抗。胡烈兵力有限,连忙向朝廷求援。司马炎急命扶风王司马亮出兵救援,司马亮派出将军刘旂、骑督敬琰前往援救,但二人畏惧鲜卑势大因而不敢进兵。此时,胡烈已被秃树机能团团围住,等待救兵却迟迟不到,逼得胡烈只得孤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尽管胡烈兵败身死也是咎由自取,但司马亮救援不力仍然令司马炎恼怒至极。司马亮是司马懿之子,与司马伷、司马骏等同为伏夫人所生,是司马炎的叔叔。司马炎登基后,封司马亮扶风郡王,持节,总督关中雍凉诸军事。司马炎虽然不能对这个叔叔痛下杀手,但司马亮调度失策必须予以追究,于是贬司马亮为平西将军,刘旂处斩。司马亮还曾上书,说此次兵败的部署调度皆由自己而出,请求朝廷免去刘旂的死罪。司马炎下诏道:“如罪不在刘旂,则必须有人承担罪责。”结果把司马亮的平西将军之职也给免了,当然刘旂也活不过来了。

该杀的杀了,该贬的也贬了,然而河西生的叛乱却愈演愈烈。秃树机能战胜胡烈后,河西鲜卑士气大振,秃树机能又顺势率部一举攻下了高平(今宁夏固原)。这时,替代胡烈任秦州刺史的是前河南尹,也是《泰始律》主要编纂之一的杜预,但杜预手中兵力稀少,司马炎只得再派尚书石鉴代理安西将军一职,总督秦州诸军事,与奋威将军田章一道统兵西征。这样一来,石鉴便成了杜预的上司。杜预任河南尹时曾制定出升降赏罚官吏的考核条例,因此得罪了时任司隶校尉的石鉴,受到石鉴的弹劾,杜预一度被免官。石鉴与大司马石苞并非一族,石鉴出身寒微,曹魏时期开始出仕,历任御史中丞、并州刺史等职,司马炎登基后任命其为司隶校尉,负责管理、监察京师及周边地区,司隶校尉的级别在河南尹之上。现在河西地区,石鉴又成为了杜预的上级,便想借河西平叛的机会继续打击报复杜预。石鉴命令杜预率所部攻击秃树机能,可杜预手里只有三百士卒,一百坐骑。杜预看出,石鉴是想借刀杀人,携私报复,便当面顶撞石鉴,认为现在是六月,正是鲜卑骑兵草盛马壮之时,所以目前不宜出战。另外,晋军兵力有限,先应当解决兵源给养问题,等到明年春天再进兵讨伐胡人也不迟,杜预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拒绝石鉴要求现在出兵的命令。石鉴大怒,立即以杜预擅自装饰城门、官舍,畏战不进,败坏士气为由将其逮捕后押送回京,交由廷尉严加处置。但杜预的另一层身份这时却起到了保护作用,因为杜预的正妻是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是司马懿的女儿。司马炎登基后,追封其父、祖分别为文帝、宣帝,这样,杜预不仅是司马炎的姑父,还成为了晋国驸马。按照传统的八议制度,杜预可以得到从轻处罚,但还是被撤掉了侯爵爵位,杜预之前受封丰乐亭侯。所谓八议是指有八类人在触犯刑律后可以享受减轻处罚的特权,包括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八种情况。杜预回京后,石鉴领兵向秃树机能起进攻,结果大败。事实证明,杜预对河西局势的判断是正确的。没想到,石鉴后来在河西战斗中竟敢虚报战功,以败为胜,事后被朝廷免官。但让人不理解的是,石鉴不久便被重新启用,担任豫州刺史、镇南将军,结果在对吴战斗中又虚报斩获的级,司马炎知道后当即下诏说:“石鉴作为大臣,朕本来十分信任。当初秦州之事就在欺骗朝廷,朕并没有深究。再次启用后,本希望其将功补过,不想竟恶劣到又一次耍诈。作为臣子,信义何在?现将石鉴遣返故里,终身不得续用,但保留爵位、食邑。”实在想不明白,司马炎对石鉴这样犯有欺君之罪的人为什么如此宽纵,难道石鉴和司马炎有何特殊关系吗?石鉴寒门出身,只是出仕较早,也没有什么特殊功绩。两次欺瞒朝廷,不但能保住性命,还保住了爵位、待遇,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晋书·石鉴传》中记述石鉴志趣高雅,处事公正。一个骗子还处事公正?该不会是史官写错人了吧。关于记载石鉴的逻辑链条完全错乱,恐怕背后的隐情没有记载下来。更错乱的还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后,石鉴被司马炎再次启用,最后竟做到了三公的位子。石鉴脑子没毛病,但司马炎晚年一定是错乱了,连自己说过永不叙用的话都忘记了吧。不管怎样处理石鉴,秦州的问题还摆在那里。七月,司马炎将汝阴王司马骏从豫州调往西部地区,任命其为镇西大将军,持节,总督雍凉诸军事,接替被免职的兄长汝南王司马亮镇守关中。

晋国最近是麻烦事不断,秃树机能的叛乱在少数部族中起了连锁反应。到了泰始七年(公元271年)春,南匈奴单于刘猛又从并州(今山西)叛逃出塞,屯兵于孔邪城(今内蒙古境内)。公元前一世纪,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是为南匈奴。到了东汉末期,曹操先后将南匈奴分为五部,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以及河北北部地区。由于南匈奴长期与中原汉民杂居,至晋朝建立时已完全汉化。南匈奴自称他们的祖先是汉朝的外孙,所以改姓刘氏,后来还奉刘邦以及蜀汉的刘禅为得姓祖先。匈奴人之所以死活要姓刘,应该可以追溯到汉高祖刘邦当初与匈奴的和亲事宜。西汉建立初期,刘邦为了缓和来自北方匈奴的压力,先后送出十位宗室的公主去匈奴和亲,就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鲁元公主都差点儿送过去。因此,匈奴许多贵族的后代都有汉朝的血统。然而,这恰恰透露出匈奴还是汉化的不够,对中原文化理解的不够透彻,因为,如果是汉家女儿生的外孙反倒不应该姓刘啊。不管怎样,南匈奴人就是姓刘了。这个刘猛是匈奴左贤王去卑的儿子,估计他爸就已改名刘去卑了。刘猛叛逃不仅带走了大批匈奴部众以及粮食、牲畜,还掳掠了部分汉人裹挟着逃走,而人口在三国时期尤其显得重要。司马炎正不知道该怎么办呢,不想西北地区又传来噩耗。司马骏总督雍凉后,懂得劝课农桑,体恤百姓,也十分善于驾驭属下,西北民情有所好转。然而,秃树机能实在骁勇善战,晋军和鲜卑军在一年的时间里数次交手,双方各有胜负,战局并没有出现大的扭转。秃树机能听说并州刘猛逃离晋国,于是趁机又联合了西北地区的氐、羌、匈奴等部落共同反晋。其中,尤以北地郡(今陕西耀县)的匈奴人最为强悍,这也是南匈奴五部中的一部,号称北地胡。西北地区各部族之间协同战斗、相互策应,给晋军造成极大的打击,晋国在秦州、河西一带丢失了许多郡县。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四月,秃树机能联合北地胡攻打凉州的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凉州刺史牵弘率兵抵御,结果牵弘所部被围困在了青山一带(今甘肃环县西部),牵弘孤立无援,最终战败身死。消息传来,司马炎又差点斩衰。牵弘是前曹魏名将牵招之子,曾随邓艾参加了灭蜀战役,立下军功后任陇西太守。司马炎登基后,任命牵弘为扬州刺史。当时,担任大将军的陈骞就对司马炎说:“胡烈、牵弘二人均勇而无谋,刚愎自用,绝非安定边陲的理想人选,恐将成为国家之耻。愿陛下明察。”但司马炎没有听从陈骞的意见,不久又调任牵弘为凉州刺史。结果,胡烈、牵弘的下场全部为陈骞言中。至此,西北雍凉秦州之地更加糜烂,晋国这时候已无瑕顾及其它了。

吴国的孙皓都乐开花了,真是‘天命在我’呀,晋国现在生内乱,这是老天爷在庇佑东吴啊,自己是不是该趁其乱,要其命呢?慢着,吴国东南的交州还没收回来呢,还是先解决国土周全吧。为了配合收复交州,孙皓早前曾命老将丁奉向晋国境内的涡口作试探性进攻,以分散晋国的注意力。涡口即涡水入淮河处,位于今天安徽省怀远县东北部。但丁奉出兵后,很快便被时任扬州刺史的牵弘率兵击退,吴军只得又缩了回来。没想到,时隔不到一年,晋国自己内部乱了起来,连牵弘都死了,这对孙皓收复交州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吴建衡三年(公元271年)四月,也就是牵弘兵败身死的同时,孙皓急令监军虞汜、威南将军兼大都督薛珝领兵十万向交州起攻击。孙皓这次是铁了心了,没有海路又怎么样,趁晋国内乱,一定要收复交州,晋吴两国交州战役即将打响。

(未完待续)

孙皓的想法很简单,晋国中原地带看来一时半会攻不进去,那自家后院绝不能再乱了。交州无论如何也要收回来,自己这个皇帝干了没几年就丢了祖宗基业,实在让人笑话,还说什么‘天命在我’?尽管孙皓的内心应该也没什么祖宗的概念,但面子上是必须要找回来的。所以,孙皓派出虞汜、李勖两支兵马分别从陆路、海路奔赴交州,不想李勖一路又出了意外。李勖领兵从建安郡出(今福建南平),经海路去往交州的合浦郡距离过一千五百公里。如此漫长的一条线路实在前途莫测,以三国时期东吴的海船技术至少也要走上半年,如中途遭遇台风、海啸这样的自然灾害,队伍还能不能到达目的地都不好说。即使到了合浦,恐怕战局早已生了变化。所以,李勖走海路攻击交州简直就是在撞大运。孙皓却根本不考虑这些,反正走海路的命令下达了,到得了到不了是你们的事情。但李勖却以建安海道不通为由,指责引路的将领冯斐玩忽职守将其斩杀,之后引军退还。不知李勖是考虑到了前路凶险,所以故意找了个由头开脱,还是导将冯斐确实有问题,总之,孙皓从海路攻击交州的计划就这样化为泡影。孙皓一开始不明就里,现在只剩下陆路一路人马了,攻击力量自然大打折扣,可海路不通也没办法呀。这时候,何定又冒了出来。之前,何定想为儿子求娶李勖的女儿,李勖当时任职少府,负责管理皇家供奉,属九卿之一。但李勖根本看不上何定这样奴仆出身,靠谄媚奉承爬上来的官员,所以没有答应这门亲事。何定于是怀恨在心,借着这次李勖退军的机会便向孙皓进谗言,说根本不是什么海路不通,就是李勖畏战怯场不敢去,再找个理由栽赃冯斐,冯斐是被李勖冤杀的。孙皓一听,啊?原来如此。本来自己为收复交州少了一路人马就感觉窝囊,原来是他妈李勖这小子暗地捣鬼,欺蒙主上。没有命令,就敢擅自带兵返还,眼里还有没有皇帝了?想造反吗?孙皓正想杀人呢,于是不由分说将李勖斩,灭族,督军徐存一并诛杀,连带家属全部伏诛。至于冯斐是否带错了路,是不是被冤枉了,孙皓才懒得去问呢,只要是何定说的,孙皓一律相信,还觉得何定忠诚勤勉,赐其列侯爵位。

吴建衡二年(公元27o年)四月,吴国左大司马施绩病逝,镇守荆州的重任由镇军大将军陆抗全面接手。陆抗是陆逊之子,陆凯的族侄,既继承了父亲的军事天赋,又传承了陆氏家族的浩然正气。见孙皓处理政事屡有过失,陆抗便上书言道:“臣闻君主德行对等,则可以多胜寡;两国国力相同,安邦可胜乱邦,这就是六国之所以被秦国征服,西楚之所以被汉朝击败的原因。现在晋国据有的又岂止关中之地,鸿沟以西呢?我国目前缺少可以连横的外援,内部也没有西楚那样强大,各项政务衰颓,百姓生活艰难。许多人以为我国凭借山川大江这样的天险就可以守护疆土,但其实这些只是保卫国家的细枝末节,有识之士不会过多去考虑的。臣每每想到这些事情便夜不能眠,日不能食。侍奉君主之义在于可以冒犯却不可以欺骗,所以,臣敬上关乎时政的十七条意见,供陛下御览。”陆抗所谓十七条意见的具体内容在史料中已无从查询,但不管有多少条意见,孙皓看后,均不予理睬。心说,别整那些没用的,寡人现在就关心能不能把交州收回来,要不把陆抗派去交州前线?可转念一想,陆抗要是走了,谁来守荆州呀,荆州要是有什么闪失,那才真是要了吴国的命了。不过,孙皓还是对陆家人不敢怎么样,陆抗不但继承了其叔陆凯直言犯谏的风格,更重要的是,陆抗现在手握重兵,出镇一方,所以还是不要激化矛盾吧。看到何定这样的小人在朝廷上蹿下跳,陆抗又上疏道:“何定小人不明事理,见识浅薄,即使尽心竭力都不能胜任其职,更何况此人一向奸恶,爱憎不分呢。”也就是陆抗敢这样说,矛头直指孙皓身边之人。孙皓还是老办法,你说你的,寡人还是这耳朵进那耳朵出,不予理睬。

吴国人对孙皓的做派早就见怪不怪,都知道孙皓就是这么一个自负且二的君主,只要这小子还能守住吴国这份家业,吴国百姓就认了吧。孙皓登基六年来,除了头三个月像个明君以外,之后基本没干什么好事。现在交州又丢失了,不少人就等着看孙皓到底能不能把交州收回来呢。吴国的交州问题让孙皓辗转反侧,晋国内部此时也出现问题,令司马炎头疼不已。晋泰始六年(公元27o年)六月,河西鲜卑部族领秃树机能动叛乱,胡烈领兵与秃树机能大战于万斛堆(今宁夏固原郊外),结果兵败阵亡。河西地区指的是位于今天甘肃西北部,黄河以西地区。胡烈兵败的消息传回洛阳后,司马炎哀痛至极,差点斩衰,一众朝臣听后也都惊得是目瞪口呆。胡烈可是晋帝国之干将啊,在灭蜀战役中立有大功,怎么也算是老行伍出身了,谁也不会想到,胡烈竟会败在胡人之手,冥冥中有些因胡人而壮烈的意思吧。秃树机能是河西鲜卑秃部落的领,有一种说法认为秃鲜卑与拓跋鲜卑同源,也有研究认为秃鲜卑起源于古羌族,与吐蕃人有一定渊源。秃树机能本人有谋略,成为部落领后逐渐统一了河西鲜卑各部落。恰逢河西、陇西地区连年生旱灾,当地民众缺吃少粮,百姓嗷嗷待哺。后晋国在河西地区设立秦州,任秦州刺史正是胡烈。朝廷任命胡烈为秦州刺史的目的是要胡烈在河西地区对民众实行镇抚,防止生民变。不想胡烈到任后只镇不抚,对百姓采取高压手段处理问题,甚至派兵侵占了河西鲜卑聚居地附近的麦田,导致当地的鲜卑、羌族等胡人部族严重失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河西的问题完全是因为胡烈处置不当造成的。公元27o年夏,秃树机能率领鲜卑部族及当地其他少数部族近十万人向胡烈起反抗。胡烈兵力有限,连忙向朝廷求援。司马炎急命扶风王司马亮出兵救援,司马亮派出将军刘旂、骑督敬琰前往援救,但二人畏惧鲜卑势大因而不敢进兵。此时,胡烈已被秃树机能团团围住,等待救兵却迟迟不到,逼得胡烈只得孤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尽管胡烈兵败身死也是咎由自取,但司马亮救援不力仍然令司马炎恼怒至极。司马亮是司马懿之子,与司马伷、司马骏等同为伏夫人所生,是司马炎的叔叔。司马炎登基后,封司马亮扶风郡王,持节,总督关中雍凉诸军事。司马炎虽然不能对这个叔叔痛下杀手,但司马亮调度失策必须予以追究,于是贬司马亮为平西将军,刘旂处斩。司马亮还曾上书,说此次兵败的部署调度皆由自己而出,请求朝廷免去刘旂的死罪。司马炎下诏道:“如罪不在刘旂,则必须有人承担罪责。”结果把司马亮的平西将军之职也给免了,当然刘旂也活不过来了。

该杀的杀了,该贬的也贬了,然而河西生的叛乱却愈演愈烈。秃树机能战胜胡烈后,河西鲜卑士气大振,秃树机能又顺势率部一举攻下了高平(今宁夏固原)。这时,替代胡烈任秦州刺史的是前河南尹,也是《泰始律》主要编纂之一的杜预,但杜预手中兵力稀少,司马炎只得再派尚书石鉴代理安西将军一职,总督秦州诸军事,与奋威将军田章一道统兵西征。这样一来,石鉴便成了杜预的上司。杜预任河南尹时曾制定出升降赏罚官吏的考核条例,因此得罪了时任司隶校尉的石鉴,受到石鉴的弹劾,杜预一度被免官。石鉴与大司马石苞并非一族,石鉴出身寒微,曹魏时期开始出仕,历任御史中丞、并州刺史等职,司马炎登基后任命其为司隶校尉,负责管理、监察京师及周边地区,司隶校尉的级别在河南尹之上。现在河西地区,石鉴又成为了杜预的上级,便想借河西平叛的机会继续打击报复杜预。石鉴命令杜预率所部攻击秃树机能,可杜预手里只有三百士卒,一百坐骑。杜预看出,石鉴是想借刀杀人,携私报复,便当面顶撞石鉴,认为现在是六月,正是鲜卑骑兵草盛马壮之时,所以目前不宜出战。另外,晋军兵力有限,先应当解决兵源给养问题,等到明年春天再进兵讨伐胡人也不迟,杜预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拒绝石鉴要求现在出兵的命令。石鉴大怒,立即以杜预擅自装饰城门、官舍,畏战不进,败坏士气为由将其逮捕后押送回京,交由廷尉严加处置。但杜预的另一层身份这时却起到了保护作用,因为杜预的正妻是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是司马懿的女儿。司马炎登基后,追封其父、祖分别为文帝、宣帝,这样,杜预不仅是司马炎的姑父,还成为了晋国驸马。按照传统的八议制度,杜预可以得到从轻处罚,但还是被撤掉了侯爵爵位,杜预之前受封丰乐亭侯。所谓八议是指有八类人在触犯刑律后可以享受减轻处罚的特权,包括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八种情况。杜预回京后,石鉴领兵向秃树机能起进攻,结果大败。事实证明,杜预对河西局势的判断是正确的。没想到,石鉴后来在河西战斗中竟敢虚报战功,以败为胜,事后被朝廷免官。但让人不理解的是,石鉴不久便被重新启用,担任豫州刺史、镇南将军,结果在对吴战斗中又虚报斩获的级,司马炎知道后当即下诏说:“石鉴作为大臣,朕本来十分信任。当初秦州之事就在欺骗朝廷,朕并没有深究。再次启用后,本希望其将功补过,不想竟恶劣到又一次耍诈。作为臣子,信义何在?现将石鉴遣返故里,终身不得续用,但保留爵位、食邑。”实在想不明白,司马炎对石鉴这样犯有欺君之罪的人为什么如此宽纵,难道石鉴和司马炎有何特殊关系吗?石鉴寒门出身,只是出仕较早,也没有什么特殊功绩。两次欺瞒朝廷,不但能保住性命,还保住了爵位、待遇,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晋书·石鉴传》中记述石鉴志趣高雅,处事公正。一个骗子还处事公正?该不会是史官写错人了吧。关于记载石鉴的逻辑链条完全错乱,恐怕背后的隐情没有记载下来。更错乱的还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后,石鉴被司马炎再次启用,最后竟做到了三公的位子。石鉴脑子没毛病,但司马炎晚年一定是错乱了,连自己说过永不叙用的话都忘记了吧。不管怎样处理石鉴,秦州的问题还摆在那里。七月,司马炎将汝阴王司马骏从豫州调往西部地区,任命其为镇西大将军,持节,总督雍凉诸军事,接替被免职的兄长汝南王司马亮镇守关中。

晋国最近是麻烦事不断,秃树机能的叛乱在少数部族中起了连锁反应。到了泰始七年(公元271年)春,南匈奴单于刘猛又从并州(今山西)叛逃出塞,屯兵于孔邪城(今内蒙古境内)。公元前一世纪,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是为南匈奴。到了东汉末期,曹操先后将南匈奴分为五部,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以及河北北部地区。由于南匈奴长期与中原汉民杂居,至晋朝建立时已完全汉化。南匈奴自称他们的祖先是汉朝的外孙,所以改姓刘氏,后来还奉刘邦以及蜀汉的刘禅为得姓祖先。匈奴人之所以死活要姓刘,应该可以追溯到汉高祖刘邦当初与匈奴的和亲事宜。西汉建立初期,刘邦为了缓和来自北方匈奴的压力,先后送出十位宗室的公主去匈奴和亲,就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鲁元公主都差点儿送过去。因此,匈奴许多贵族的后代都有汉朝的血统。然而,这恰恰透露出匈奴还是汉化的不够,对中原文化理解的不够透彻,因为,如果是汉家女儿生的外孙反倒不应该姓刘啊。不管怎样,南匈奴人就是姓刘了。这个刘猛是匈奴左贤王去卑的儿子,估计他爸就已改名刘去卑了。刘猛叛逃不仅带走了大批匈奴部众以及粮食、牲畜,还掳掠了部分汉人裹挟着逃走,而人口在三国时期尤其显得重要。司马炎正不知道该怎么办呢,不想西北地区又传来噩耗。司马骏总督雍凉后,懂得劝课农桑,体恤百姓,也十分善于驾驭属下,西北民情有所好转。然而,秃树机能实在骁勇善战,晋军和鲜卑军在一年的时间里数次交手,双方各有胜负,战局并没有出现大的扭转。秃树机能听说并州刘猛逃离晋国,于是趁机又联合了西北地区的氐、羌、匈奴等部落共同反晋。其中,尤以北地郡(今陕西耀县)的匈奴人最为强悍,这也是南匈奴五部中的一部,号称北地胡。西北地区各部族之间协同战斗、相互策应,给晋军造成极大的打击,晋国在秦州、河西一带丢失了许多郡县。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四月,秃树机能联合北地胡攻打凉州的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凉州刺史牵弘率兵抵御,结果牵弘所部被围困在了青山一带(今甘肃环县西部),牵弘孤立无援,最终战败身死。消息传来,司马炎又差点斩衰。牵弘是前曹魏名将牵招之子,曾随邓艾参加了灭蜀战役,立下军功后任陇西太守。司马炎登基后,任命牵弘为扬州刺史。当时,担任大将军的陈骞就对司马炎说:“胡烈、牵弘二人均勇而无谋,刚愎自用,绝非安定边陲的理想人选,恐将成为国家之耻。愿陛下明察。”但司马炎没有听从陈骞的意见,不久又调任牵弘为凉州刺史。结果,胡烈、牵弘的下场全部为陈骞言中。至此,西北雍凉秦州之地更加糜烂,晋国这时候已无瑕顾及其它了。

吴国的孙皓都乐开花了,真是‘天命在我’呀,晋国现在生内乱,这是老天爷在庇佑东吴啊,自己是不是该趁其乱,要其命呢?慢着,吴国东南的交州还没收回来呢,还是先解决国土周全吧。为了配合收复交州,孙皓早前曾命老将丁奉向晋国境内的涡口作试探性进攻,以分散晋国的注意力。涡口即涡水入淮河处,位于今天安徽省怀远县东北部。但丁奉出兵后,很快便被时任扬州刺史的牵弘率兵击退,吴军只得又缩了回来。没想到,时隔不到一年,晋国自己内部乱了起来,连牵弘都死了,这对孙皓收复交州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吴建衡三年(公元271年)四月,也就是牵弘兵败身死的同时,孙皓急令监军虞汜、威南将军兼大都督薛珝领兵十万向交州起攻击。孙皓这次是铁了心了,没有海路又怎么样,趁晋国内乱,一定要收复交州,晋吴两国交州战役即将打响。

(未完待续)

孙皓的想法很简单,晋国中原地带看来一时半会攻不进去,那自家后院绝不能再乱了。交州无论如何也要收回来,自己这个皇帝干了没几年就丢了祖宗基业,实在让人笑话,还说什么‘天命在我’?尽管孙皓的内心应该也没什么祖宗的概念,但面子上是必须要找回来的。所以,孙皓派出虞汜、李勖两支兵马分别从陆路、海路奔赴交州,不想李勖一路又出了意外。李勖领兵从建安郡出(今福建南平),经海路去往交州的合浦郡距离过一千五百公里。如此漫长的一条线路实在前途莫测,以三国时期东吴的海船技术至少也要走上半年,如中途遭遇台风、海啸这样的自然灾害,队伍还能不能到达目的地都不好说。即使到了合浦,恐怕战局早已生了变化。所以,李勖走海路攻击交州简直就是在撞大运。孙皓却根本不考虑这些,反正走海路的命令下达了,到得了到不了是你们的事情。但李勖却以建安海道不通为由,指责引路的将领冯斐玩忽职守将其斩杀,之后引军退还。不知李勖是考虑到了前路凶险,所以故意找了个由头开脱,还是导将冯斐确实有问题,总之,孙皓从海路攻击交州的计划就这样化为泡影。孙皓一开始不明就里,现在只剩下陆路一路人马了,攻击力量自然大打折扣,可海路不通也没办法呀。这时候,何定又冒了出来。之前,何定想为儿子求娶李勖的女儿,李勖当时任职少府,负责管理皇家供奉,属九卿之一。但李勖根本看不上何定这样奴仆出身,靠谄媚奉承爬上来的官员,所以没有答应这门亲事。何定于是怀恨在心,借着这次李勖退军的机会便向孙皓进谗言,说根本不是什么海路不通,就是李勖畏战怯场不敢去,再找个理由栽赃冯斐,冯斐是被李勖冤杀的。孙皓一听,啊?原来如此。本来自己为收复交州少了一路人马就感觉窝囊,原来是他妈李勖这小子暗地捣鬼,欺蒙主上。没有命令,就敢擅自带兵返还,眼里还有没有皇帝了?想造反吗?孙皓正想杀人呢,于是不由分说将李勖斩,灭族,督军徐存一并诛杀,连带家属全部伏诛。至于冯斐是否带错了路,是不是被冤枉了,孙皓才懒得去问呢,只要是何定说的,孙皓一律相信,还觉得何定忠诚勤勉,赐其列侯爵位。

吴建衡二年(公元27o年)四月,吴国左大司马施绩病逝,镇守荆州的重任由镇军大将军陆抗全面接手。陆抗是陆逊之子,陆凯的族侄,既继承了父亲的军事天赋,又传承了陆氏家族的浩然正气。见孙皓处理政事屡有过失,陆抗便上书言道:“臣闻君主德行对等,则可以多胜寡;两国国力相同,安邦可胜乱邦,这就是六国之所以被秦国征服,西楚之所以被汉朝击败的原因。现在晋国据有的又岂止关中之地,鸿沟以西呢?我国目前缺少可以连横的外援,内部也没有西楚那样强大,各项政务衰颓,百姓生活艰难。许多人以为我国凭借山川大江这样的天险就可以守护疆土,但其实这些只是保卫国家的细枝末节,有识之士不会过多去考虑的。臣每每想到这些事情便夜不能眠,日不能食。侍奉君主之义在于可以冒犯却不可以欺骗,所以,臣敬上关乎时政的十七条意见,供陛下御览。”陆抗所谓十七条意见的具体内容在史料中已无从查询,但不管有多少条意见,孙皓看后,均不予理睬。心说,别整那些没用的,寡人现在就关心能不能把交州收回来,要不把陆抗派去交州前线?可转念一想,陆抗要是走了,谁来守荆州呀,荆州要是有什么闪失,那才真是要了吴国的命了。不过,孙皓还是对陆家人不敢怎么样,陆抗不但继承了其叔陆凯直言犯谏的风格,更重要的是,陆抗现在手握重兵,出镇一方,所以还是不要激化矛盾吧。看到何定这样的小人在朝廷上蹿下跳,陆抗又上疏道:“何定小人不明事理,见识浅薄,即使尽心竭力都不能胜任其职,更何况此人一向奸恶,爱憎不分呢。”也就是陆抗敢这样说,矛头直指孙皓身边之人。孙皓还是老办法,你说你的,寡人还是这耳朵进那耳朵出,不予理睬。

吴国人对孙皓的做派早就见怪不怪,都知道孙皓就是这么一个自负且二的君主,只要这小子还能守住吴国这份家业,吴国百姓就认了吧。孙皓登基六年来,除了头三个月像个明君以外,之后基本没干什么好事。现在交州又丢失了,不少人就等着看孙皓到底能不能把交州收回来呢。吴国的交州问题让孙皓辗转反侧,晋国内部此时也出现问题,令司马炎头疼不已。晋泰始六年(公元27o年)六月,河西鲜卑部族领秃树机能动叛乱,胡烈领兵与秃树机能大战于万斛堆(今宁夏固原郊外),结果兵败阵亡。河西地区指的是位于今天甘肃西北部,黄河以西地区。胡烈兵败的消息传回洛阳后,司马炎哀痛至极,差点斩衰,一众朝臣听后也都惊得是目瞪口呆。胡烈可是晋帝国之干将啊,在灭蜀战役中立有大功,怎么也算是老行伍出身了,谁也不会想到,胡烈竟会败在胡人之手,冥冥中有些因胡人而壮烈的意思吧。秃树机能是河西鲜卑秃部落的领,有一种说法认为秃鲜卑与拓跋鲜卑同源,也有研究认为秃鲜卑起源于古羌族,与吐蕃人有一定渊源。秃树机能本人有谋略,成为部落领后逐渐统一了河西鲜卑各部落。恰逢河西、陇西地区连年生旱灾,当地民众缺吃少粮,百姓嗷嗷待哺。后晋国在河西地区设立秦州,任秦州刺史正是胡烈。朝廷任命胡烈为秦州刺史的目的是要胡烈在河西地区对民众实行镇抚,防止生民变。不想胡烈到任后只镇不抚,对百姓采取高压手段处理问题,甚至派兵侵占了河西鲜卑聚居地附近的麦田,导致当地的鲜卑、羌族等胡人部族严重失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河西的问题完全是因为胡烈处置不当造成的。公元27o年夏,秃树机能率领鲜卑部族及当地其他少数部族近十万人向胡烈起反抗。胡烈兵力有限,连忙向朝廷求援。司马炎急命扶风王司马亮出兵救援,司马亮派出将军刘旂、骑督敬琰前往援救,但二人畏惧鲜卑势大因而不敢进兵。此时,胡烈已被秃树机能团团围住,等待救兵却迟迟不到,逼得胡烈只得孤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尽管胡烈兵败身死也是咎由自取,但司马亮救援不力仍然令司马炎恼怒至极。司马亮是司马懿之子,与司马伷、司马骏等同为伏夫人所生,是司马炎的叔叔。司马炎登基后,封司马亮扶风郡王,持节,总督关中雍凉诸军事。司马炎虽然不能对这个叔叔痛下杀手,但司马亮调度失策必须予以追究,于是贬司马亮为平西将军,刘旂处斩。司马亮还曾上书,说此次兵败的部署调度皆由自己而出,请求朝廷免去刘旂的死罪。司马炎下诏道:“如罪不在刘旂,则必须有人承担罪责。”结果把司马亮的平西将军之职也给免了,当然刘旂也活不过来了。

该杀的杀了,该贬的也贬了,然而河西生的叛乱却愈演愈烈。秃树机能战胜胡烈后,河西鲜卑士气大振,秃树机能又顺势率部一举攻下了高平(今宁夏固原)。这时,替代胡烈任秦州刺史的是前河南尹,也是《泰始律》主要编纂之一的杜预,但杜预手中兵力稀少,司马炎只得再派尚书石鉴代理安西将军一职,总督秦州诸军事,与奋威将军田章一道统兵西征。这样一来,石鉴便成了杜预的上司。杜预任河南尹时曾制定出升降赏罚官吏的考核条例,因此得罪了时任司隶校尉的石鉴,受到石鉴的弹劾,杜预一度被免官。石鉴与大司马石苞并非一族,石鉴出身寒微,曹魏时期开始出仕,历任御史中丞、并州刺史等职,司马炎登基后任命其为司隶校尉,负责管理、监察京师及周边地区,司隶校尉的级别在河南尹之上。现在河西地区,石鉴又成为了杜预的上级,便想借河西平叛的机会继续打击报复杜预。石鉴命令杜预率所部攻击秃树机能,可杜预手里只有三百士卒,一百坐骑。杜预看出,石鉴是想借刀杀人,携私报复,便当面顶撞石鉴,认为现在是六月,正是鲜卑骑兵草盛马壮之时,所以目前不宜出战。另外,晋军兵力有限,先应当解决兵源给养问题,等到明年春天再进兵讨伐胡人也不迟,杜预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拒绝石鉴要求现在出兵的命令。石鉴大怒,立即以杜预擅自装饰城门、官舍,畏战不进,败坏士气为由将其逮捕后押送回京,交由廷尉严加处置。但杜预的另一层身份这时却起到了保护作用,因为杜预的正妻是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是司马懿的女儿。司马炎登基后,追封其父、祖分别为文帝、宣帝,这样,杜预不仅是司马炎的姑父,还成为了晋国驸马。按照传统的八议制度,杜预可以得到从轻处罚,但还是被撤掉了侯爵爵位,杜预之前受封丰乐亭侯。所谓八议是指有八类人在触犯刑律后可以享受减轻处罚的特权,包括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八种情况。杜预回京后,石鉴领兵向秃树机能起进攻,结果大败。事实证明,杜预对河西局势的判断是正确的。没想到,石鉴后来在河西战斗中竟敢虚报战功,以败为胜,事后被朝廷免官。但让人不理解的是,石鉴不久便被重新启用,担任豫州刺史、镇南将军,结果在对吴战斗中又虚报斩获的级,司马炎知道后当即下诏说:“石鉴作为大臣,朕本来十分信任。当初秦州之事就在欺骗朝廷,朕并没有深究。再次启用后,本希望其将功补过,不想竟恶劣到又一次耍诈。作为臣子,信义何在?现将石鉴遣返故里,终身不得续用,但保留爵位、食邑。”实在想不明白,司马炎对石鉴这样犯有欺君之罪的人为什么如此宽纵,难道石鉴和司马炎有何特殊关系吗?石鉴寒门出身,只是出仕较早,也没有什么特殊功绩。两次欺瞒朝廷,不但能保住性命,还保住了爵位、待遇,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晋书·石鉴传》中记述石鉴志趣高雅,处事公正。一个骗子还处事公正?该不会是史官写错人了吧。关于记载石鉴的逻辑链条完全错乱,恐怕背后的隐情没有记载下来。更错乱的还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后,石鉴被司马炎再次启用,最后竟做到了三公的位子。石鉴脑子没毛病,但司马炎晚年一定是错乱了,连自己说过永不叙用的话都忘记了吧。不管怎样处理石鉴,秦州的问题还摆在那里。七月,司马炎将汝阴王司马骏从豫州调往西部地区,任命其为镇西大将军,持节,总督雍凉诸军事,接替被免职的兄长汝南王司马亮镇守关中。

晋国最近是麻烦事不断,秃树机能的叛乱在少数部族中起了连锁反应。到了泰始七年(公元271年)春,南匈奴单于刘猛又从并州(今山西)叛逃出塞,屯兵于孔邪城(今内蒙古境内)。公元前一世纪,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是为南匈奴。到了东汉末期,曹操先后将南匈奴分为五部,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以及河北北部地区。由于南匈奴长期与中原汉民杂居,至晋朝建立时已完全汉化。南匈奴自称他们的祖先是汉朝的外孙,所以改姓刘氏,后来还奉刘邦以及蜀汉的刘禅为得姓祖先。匈奴人之所以死活要姓刘,应该可以追溯到汉高祖刘邦当初与匈奴的和亲事宜。西汉建立初期,刘邦为了缓和来自北方匈奴的压力,先后送出十位宗室的公主去匈奴和亲,就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鲁元公主都差点儿送过去。因此,匈奴许多贵族的后代都有汉朝的血统。然而,这恰恰透露出匈奴还是汉化的不够,对中原文化理解的不够透彻,因为,如果是汉家女儿生的外孙反倒不应该姓刘啊。不管怎样,南匈奴人就是姓刘了。这个刘猛是匈奴左贤王去卑的儿子,估计他爸就已改名刘去卑了。刘猛叛逃不仅带走了大批匈奴部众以及粮食、牲畜,还掳掠了部分汉人裹挟着逃走,而人口在三国时期尤其显得重要。司马炎正不知道该怎么办呢,不想西北地区又传来噩耗。司马骏总督雍凉后,懂得劝课农桑,体恤百姓,也十分善于驾驭属下,西北民情有所好转。然而,秃树机能实在骁勇善战,晋军和鲜卑军在一年的时间里数次交手,双方各有胜负,战局并没有出现大的扭转。秃树机能听说并州刘猛逃离晋国,于是趁机又联合了西北地区的氐、羌、匈奴等部落共同反晋。其中,尤以北地郡(今陕西耀县)的匈奴人最为强悍,这也是南匈奴五部中的一部,号称北地胡。西北地区各部族之间协同战斗、相互策应,给晋军造成极大的打击,晋国在秦州、河西一带丢失了许多郡县。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四月,秃树机能联合北地胡攻打凉州的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凉州刺史牵弘率兵抵御,结果牵弘所部被围困在了青山一带(今甘肃环县西部),牵弘孤立无援,最终战败身死。消息传来,司马炎又差点斩衰。牵弘是前曹魏名将牵招之子,曾随邓艾参加了灭蜀战役,立下军功后任陇西太守。司马炎登基后,任命牵弘为扬州刺史。当时,担任大将军的陈骞就对司马炎说:“胡烈、牵弘二人均勇而无谋,刚愎自用,绝非安定边陲的理想人选,恐将成为国家之耻。愿陛下明察。”但司马炎没有听从陈骞的意见,不久又调任牵弘为凉州刺史。结果,胡烈、牵弘的下场全部为陈骞言中。至此,西北雍凉秦州之地更加糜烂,晋国这时候已无瑕顾及其它了。

吴国的孙皓都乐开花了,真是‘天命在我’呀,晋国现在生内乱,这是老天爷在庇佑东吴啊,自己是不是该趁其乱,要其命呢?慢着,吴国东南的交州还没收回来呢,还是先解决国土周全吧。为了配合收复交州,孙皓早前曾命老将丁奉向晋国境内的涡口作试探性进攻,以分散晋国的注意力。涡口即涡水入淮河处,位于今天安徽省怀远县东北部。但丁奉出兵后,很快便被时任扬州刺史的牵弘率兵击退,吴军只得又缩了回来。没想到,时隔不到一年,晋国自己内部乱了起来,连牵弘都死了,这对孙皓收复交州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吴建衡三年(公元271年)四月,也就是牵弘兵败身死的同时,孙皓急令监军虞汜、威南将军兼大都督薛珝领兵十万向交州起攻击。孙皓这次是铁了心了,没有海路又怎么样,趁晋国内乱,一定要收复交州,晋吴两国交州战役即将打响。

(未完待续)

孙皓的想法很简单,晋国中原地带看来一时半会攻不进去,那自家后院绝不能再乱了。交州无论如何也要收回来,自己这个皇帝干了没几年就丢了祖宗基业,实在让人笑话,还说什么‘天命在我’?尽管孙皓的内心应该也没什么祖宗的概念,但面子上是必须要找回来的。所以,孙皓派出虞汜、李勖两支兵马分别从陆路、海路奔赴交州,不想李勖一路又出了意外。李勖领兵从建安郡出(今福建南平),经海路去往交州的合浦郡距离过一千五百公里。如此漫长的一条线路实在前途莫测,以三国时期东吴的海船技术至少也要走上半年,如中途遭遇台风、海啸这样的自然灾害,队伍还能不能到达目的地都不好说。即使到了合浦,恐怕战局早已生了变化。所以,李勖走海路攻击交州简直就是在撞大运。孙皓却根本不考虑这些,反正走海路的命令下达了,到得了到不了是你们的事情。但李勖却以建安海道不通为由,指责引路的将领冯斐玩忽职守将其斩杀,之后引军退还。不知李勖是考虑到了前路凶险,所以故意找了个由头开脱,还是导将冯斐确实有问题,总之,孙皓从海路攻击交州的计划就这样化为泡影。孙皓一开始不明就里,现在只剩下陆路一路人马了,攻击力量自然大打折扣,可海路不通也没办法呀。这时候,何定又冒了出来。之前,何定想为儿子求娶李勖的女儿,李勖当时任职少府,负责管理皇家供奉,属九卿之一。但李勖根本看不上何定这样奴仆出身,靠谄媚奉承爬上来的官员,所以没有答应这门亲事。何定于是怀恨在心,借着这次李勖退军的机会便向孙皓进谗言,说根本不是什么海路不通,就是李勖畏战怯场不敢去,再找个理由栽赃冯斐,冯斐是被李勖冤杀的。孙皓一听,啊?原来如此。本来自己为收复交州少了一路人马就感觉窝囊,原来是他妈李勖这小子暗地捣鬼,欺蒙主上。没有命令,就敢擅自带兵返还,眼里还有没有皇帝了?想造反吗?孙皓正想杀人呢,于是不由分说将李勖斩,灭族,督军徐存一并诛杀,连带家属全部伏诛。至于冯斐是否带错了路,是不是被冤枉了,孙皓才懒得去问呢,只要是何定说的,孙皓一律相信,还觉得何定忠诚勤勉,赐其列侯爵位。

吴建衡二年(公元27o年)四月,吴国左大司马施绩病逝,镇守荆州的重任由镇军大将军陆抗全面接手。陆抗是陆逊之子,陆凯的族侄,既继承了父亲的军事天赋,又传承了陆氏家族的浩然正气。见孙皓处理政事屡有过失,陆抗便上书言道:“臣闻君主德行对等,则可以多胜寡;两国国力相同,安邦可胜乱邦,这就是六国之所以被秦国征服,西楚之所以被汉朝击败的原因。现在晋国据有的又岂止关中之地,鸿沟以西呢?我国目前缺少可以连横的外援,内部也没有西楚那样强大,各项政务衰颓,百姓生活艰难。许多人以为我国凭借山川大江这样的天险就可以守护疆土,但其实这些只是保卫国家的细枝末节,有识之士不会过多去考虑的。臣每每想到这些事情便夜不能眠,日不能食。侍奉君主之义在于可以冒犯却不可以欺骗,所以,臣敬上关乎时政的十七条意见,供陛下御览。”陆抗所谓十七条意见的具体内容在史料中已无从查询,但不管有多少条意见,孙皓看后,均不予理睬。心说,别整那些没用的,寡人现在就关心能不能把交州收回来,要不把陆抗派去交州前线?可转念一想,陆抗要是走了,谁来守荆州呀,荆州要是有什么闪失,那才真是要了吴国的命了。不过,孙皓还是对陆家人不敢怎么样,陆抗不但继承了其叔陆凯直言犯谏的风格,更重要的是,陆抗现在手握重兵,出镇一方,所以还是不要激化矛盾吧。看到何定这样的小人在朝廷上蹿下跳,陆抗又上疏道:“何定小人不明事理,见识浅薄,即使尽心竭力都不能胜任其职,更何况此人一向奸恶,爱憎不分呢。”也就是陆抗敢这样说,矛头直指孙皓身边之人。孙皓还是老办法,你说你的,寡人还是这耳朵进那耳朵出,不予理睬。

吴国人对孙皓的做派早就见怪不怪,都知道孙皓就是这么一个自负且二的君主,只要这小子还能守住吴国这份家业,吴国百姓就认了吧。孙皓登基六年来,除了头三个月像个明君以外,之后基本没干什么好事。现在交州又丢失了,不少人就等着看孙皓到底能不能把交州收回来呢。吴国的交州问题让孙皓辗转反侧,晋国内部此时也出现问题,令司马炎头疼不已。晋泰始六年(公元27o年)六月,河西鲜卑部族领秃树机能动叛乱,胡烈领兵与秃树机能大战于万斛堆(今宁夏固原郊外),结果兵败阵亡。河西地区指的是位于今天甘肃西北部,黄河以西地区。胡烈兵败的消息传回洛阳后,司马炎哀痛至极,差点斩衰,一众朝臣听后也都惊得是目瞪口呆。胡烈可是晋帝国之干将啊,在灭蜀战役中立有大功,怎么也算是老行伍出身了,谁也不会想到,胡烈竟会败在胡人之手,冥冥中有些因胡人而壮烈的意思吧。秃树机能是河西鲜卑秃部落的领,有一种说法认为秃鲜卑与拓跋鲜卑同源,也有研究认为秃鲜卑起源于古羌族,与吐蕃人有一定渊源。秃树机能本人有谋略,成为部落领后逐渐统一了河西鲜卑各部落。恰逢河西、陇西地区连年生旱灾,当地民众缺吃少粮,百姓嗷嗷待哺。后晋国在河西地区设立秦州,任秦州刺史正是胡烈。朝廷任命胡烈为秦州刺史的目的是要胡烈在河西地区对民众实行镇抚,防止生民变。不想胡烈到任后只镇不抚,对百姓采取高压手段处理问题,甚至派兵侵占了河西鲜卑聚居地附近的麦田,导致当地的鲜卑、羌族等胡人部族严重失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河西的问题完全是因为胡烈处置不当造成的。公元27o年夏,秃树机能率领鲜卑部族及当地其他少数部族近十万人向胡烈起反抗。胡烈兵力有限,连忙向朝廷求援。司马炎急命扶风王司马亮出兵救援,司马亮派出将军刘旂、骑督敬琰前往援救,但二人畏惧鲜卑势大因而不敢进兵。此时,胡烈已被秃树机能团团围住,等待救兵却迟迟不到,逼得胡烈只得孤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尽管胡烈兵败身死也是咎由自取,但司马亮救援不力仍然令司马炎恼怒至极。司马亮是司马懿之子,与司马伷、司马骏等同为伏夫人所生,是司马炎的叔叔。司马炎登基后,封司马亮扶风郡王,持节,总督关中雍凉诸军事。司马炎虽然不能对这个叔叔痛下杀手,但司马亮调度失策必须予以追究,于是贬司马亮为平西将军,刘旂处斩。司马亮还曾上书,说此次兵败的部署调度皆由自己而出,请求朝廷免去刘旂的死罪。司马炎下诏道:“如罪不在刘旂,则必须有人承担罪责。”结果把司马亮的平西将军之职也给免了,当然刘旂也活不过来了。

该杀的杀了,该贬的也贬了,然而河西生的叛乱却愈演愈烈。秃树机能战胜胡烈后,河西鲜卑士气大振,秃树机能又顺势率部一举攻下了高平(今宁夏固原)。这时,替代胡烈任秦州刺史的是前河南尹,也是《泰始律》主要编纂之一的杜预,但杜预手中兵力稀少,司马炎只得再派尚书石鉴代理安西将军一职,总督秦州诸军事,与奋威将军田章一道统兵西征。这样一来,石鉴便成了杜预的上司。杜预任河南尹时曾制定出升降赏罚官吏的考核条例,因此得罪了时任司隶校尉的石鉴,受到石鉴的弹劾,杜预一度被免官。石鉴与大司马石苞并非一族,石鉴出身寒微,曹魏时期开始出仕,历任御史中丞、并州刺史等职,司马炎登基后任命其为司隶校尉,负责管理、监察京师及周边地区,司隶校尉的级别在河南尹之上。现在河西地区,石鉴又成为了杜预的上级,便想借河西平叛的机会继续打击报复杜预。石鉴命令杜预率所部攻击秃树机能,可杜预手里只有三百士卒,一百坐骑。杜预看出,石鉴是想借刀杀人,携私报复,便当面顶撞石鉴,认为现在是六月,正是鲜卑骑兵草盛马壮之时,所以目前不宜出战。另外,晋军兵力有限,先应当解决兵源给养问题,等到明年春天再进兵讨伐胡人也不迟,杜预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拒绝石鉴要求现在出兵的命令。石鉴大怒,立即以杜预擅自装饰城门、官舍,畏战不进,败坏士气为由将其逮捕后押送回京,交由廷尉严加处置。但杜预的另一层身份这时却起到了保护作用,因为杜预的正妻是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是司马懿的女儿。司马炎登基后,追封其父、祖分别为文帝、宣帝,这样,杜预不仅是司马炎的姑父,还成为了晋国驸马。按照传统的八议制度,杜预可以得到从轻处罚,但还是被撤掉了侯爵爵位,杜预之前受封丰乐亭侯。所谓八议是指有八类人在触犯刑律后可以享受减轻处罚的特权,包括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八种情况。杜预回京后,石鉴领兵向秃树机能起进攻,结果大败。事实证明,杜预对河西局势的判断是正确的。没想到,石鉴后来在河西战斗中竟敢虚报战功,以败为胜,事后被朝廷免官。但让人不理解的是,石鉴不久便被重新启用,担任豫州刺史、镇南将军,结果在对吴战斗中又虚报斩获的级,司马炎知道后当即下诏说:“石鉴作为大臣,朕本来十分信任。当初秦州之事就在欺骗朝廷,朕并没有深究。再次启用后,本希望其将功补过,不想竟恶劣到又一次耍诈。作为臣子,信义何在?现将石鉴遣返故里,终身不得续用,但保留爵位、食邑。”实在想不明白,司马炎对石鉴这样犯有欺君之罪的人为什么如此宽纵,难道石鉴和司马炎有何特殊关系吗?石鉴寒门出身,只是出仕较早,也没有什么特殊功绩。两次欺瞒朝廷,不但能保住性命,还保住了爵位、待遇,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晋书·石鉴传》中记述石鉴志趣高雅,处事公正。一个骗子还处事公正?该不会是史官写错人了吧。关于记载石鉴的逻辑链条完全错乱,恐怕背后的隐情没有记载下来。更错乱的还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后,石鉴被司马炎再次启用,最后竟做到了三公的位子。石鉴脑子没毛病,但司马炎晚年一定是错乱了,连自己说过永不叙用的话都忘记了吧。不管怎样处理石鉴,秦州的问题还摆在那里。七月,司马炎将汝阴王司马骏从豫州调往西部地区,任命其为镇西大将军,持节,总督雍凉诸军事,接替被免职的兄长汝南王司马亮镇守关中。

晋国最近是麻烦事不断,秃树机能的叛乱在少数部族中起了连锁反应。到了泰始七年(公元271年)春,南匈奴单于刘猛又从并州(今山西)叛逃出塞,屯兵于孔邪城(今内蒙古境内)。公元前一世纪,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是为南匈奴。到了东汉末期,曹操先后将南匈奴分为五部,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以及河北北部地区。由于南匈奴长期与中原汉民杂居,至晋朝建立时已完全汉化。南匈奴自称他们的祖先是汉朝的外孙,所以改姓刘氏,后来还奉刘邦以及蜀汉的刘禅为得姓祖先。匈奴人之所以死活要姓刘,应该可以追溯到汉高祖刘邦当初与匈奴的和亲事宜。西汉建立初期,刘邦为了缓和来自北方匈奴的压力,先后送出十位宗室的公主去匈奴和亲,就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鲁元公主都差点儿送过去。因此,匈奴许多贵族的后代都有汉朝的血统。然而,这恰恰透露出匈奴还是汉化的不够,对中原文化理解的不够透彻,因为,如果是汉家女儿生的外孙反倒不应该姓刘啊。不管怎样,南匈奴人就是姓刘了。这个刘猛是匈奴左贤王去卑的儿子,估计他爸就已改名刘去卑了。刘猛叛逃不仅带走了大批匈奴部众以及粮食、牲畜,还掳掠了部分汉人裹挟着逃走,而人口在三国时期尤其显得重要。司马炎正不知道该怎么办呢,不想西北地区又传来噩耗。司马骏总督雍凉后,懂得劝课农桑,体恤百姓,也十分善于驾驭属下,西北民情有所好转。然而,秃树机能实在骁勇善战,晋军和鲜卑军在一年的时间里数次交手,双方各有胜负,战局并没有出现大的扭转。秃树机能听说并州刘猛逃离晋国,于是趁机又联合了西北地区的氐、羌、匈奴等部落共同反晋。其中,尤以北地郡(今陕西耀县)的匈奴人最为强悍,这也是南匈奴五部中的一部,号称北地胡。西北地区各部族之间协同战斗、相互策应,给晋军造成极大的打击,晋国在秦州、河西一带丢失了许多郡县。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四月,秃树机能联合北地胡攻打凉州的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凉州刺史牵弘率兵抵御,结果牵弘所部被围困在了青山一带(今甘肃环县西部),牵弘孤立无援,最终战败身死。消息传来,司马炎又差点斩衰。牵弘是前曹魏名将牵招之子,曾随邓艾参加了灭蜀战役,立下军功后任陇西太守。司马炎登基后,任命牵弘为扬州刺史。当时,担任大将军的陈骞就对司马炎说:“胡烈、牵弘二人均勇而无谋,刚愎自用,绝非安定边陲的理想人选,恐将成为国家之耻。愿陛下明察。”但司马炎没有听从陈骞的意见,不久又调任牵弘为凉州刺史。结果,胡烈、牵弘的下场全部为陈骞言中。至此,西北雍凉秦州之地更加糜烂,晋国这时候已无瑕顾及其它了。

吴国的孙皓都乐开花了,真是‘天命在我’呀,晋国现在生内乱,这是老天爷在庇佑东吴啊,自己是不是该趁其乱,要其命呢?慢着,吴国东南的交州还没收回来呢,还是先解决国土周全吧。为了配合收复交州,孙皓早前曾命老将丁奉向晋国境内的涡口作试探性进攻,以分散晋国的注意力。涡口即涡水入淮河处,位于今天安徽省怀远县东北部。但丁奉出兵后,很快便被时任扬州刺史的牵弘率兵击退,吴军只得又缩了回来。没想到,时隔不到一年,晋国自己内部乱了起来,连牵弘都死了,这对孙皓收复交州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吴建衡三年(公元271年)四月,也就是牵弘兵败身死的同时,孙皓急令监军虞汜、威南将军兼大都督薛珝领兵十万向交州起攻击。孙皓这次是铁了心了,没有海路又怎么样,趁晋国内乱,一定要收复交州,晋吴两国交州战役即将打响。

(未完待续)

孙皓的想法很简单,晋国中原地带看来一时半会攻不进去,那自家后院绝不能再乱了。交州无论如何也要收回来,自己这个皇帝干了没几年就丢了祖宗基业,实在让人笑话,还说什么‘天命在我’?尽管孙皓的内心应该也没什么祖宗的概念,但面子上是必须要找回来的。所以,孙皓派出虞汜、李勖两支兵马分别从陆路、海路奔赴交州,不想李勖一路又出了意外。李勖领兵从建安郡出(今福建南平),经海路去往交州的合浦郡距离过一千五百公里。如此漫长的一条线路实在前途莫测,以三国时期东吴的海船技术至少也要走上半年,如中途遭遇台风、海啸这样的自然灾害,队伍还能不能到达目的地都不好说。即使到了合浦,恐怕战局早已生了变化。所以,李勖走海路攻击交州简直就是在撞大运。孙皓却根本不考虑这些,反正走海路的命令下达了,到得了到不了是你们的事情。但李勖却以建安海道不通为由,指责引路的将领冯斐玩忽职守将其斩杀,之后引军退还。不知李勖是考虑到了前路凶险,所以故意找了个由头开脱,还是导将冯斐确实有问题,总之,孙皓从海路攻击交州的计划就这样化为泡影。孙皓一开始不明就里,现在只剩下陆路一路人马了,攻击力量自然大打折扣,可海路不通也没办法呀。这时候,何定又冒了出来。之前,何定想为儿子求娶李勖的女儿,李勖当时任职少府,负责管理皇家供奉,属九卿之一。但李勖根本看不上何定这样奴仆出身,靠谄媚奉承爬上来的官员,所以没有答应这门亲事。何定于是怀恨在心,借着这次李勖退军的机会便向孙皓进谗言,说根本不是什么海路不通,就是李勖畏战怯场不敢去,再找个理由栽赃冯斐,冯斐是被李勖冤杀的。孙皓一听,啊?原来如此。本来自己为收复交州少了一路人马就感觉窝囊,原来是他妈李勖这小子暗地捣鬼,欺蒙主上。没有命令,就敢擅自带兵返还,眼里还有没有皇帝了?想造反吗?孙皓正想杀人呢,于是不由分说将李勖斩,灭族,督军徐存一并诛杀,连带家属全部伏诛。至于冯斐是否带错了路,是不是被冤枉了,孙皓才懒得去问呢,只要是何定说的,孙皓一律相信,还觉得何定忠诚勤勉,赐其列侯爵位。

吴建衡二年(公元27o年)四月,吴国左大司马施绩病逝,镇守荆州的重任由镇军大将军陆抗全面接手。陆抗是陆逊之子,陆凯的族侄,既继承了父亲的军事天赋,又传承了陆氏家族的浩然正气。见孙皓处理政事屡有过失,陆抗便上书言道:“臣闻君主德行对等,则可以多胜寡;两国国力相同,安邦可胜乱邦,这就是六国之所以被秦国征服,西楚之所以被汉朝击败的原因。现在晋国据有的又岂止关中之地,鸿沟以西呢?我国目前缺少可以连横的外援,内部也没有西楚那样强大,各项政务衰颓,百姓生活艰难。许多人以为我国凭借山川大江这样的天险就可以守护疆土,但其实这些只是保卫国家的细枝末节,有识之士不会过多去考虑的。臣每每想到这些事情便夜不能眠,日不能食。侍奉君主之义在于可以冒犯却不可以欺骗,所以,臣敬上关乎时政的十七条意见,供陛下御览。”陆抗所谓十七条意见的具体内容在史料中已无从查询,但不管有多少条意见,孙皓看后,均不予理睬。心说,别整那些没用的,寡人现在就关心能不能把交州收回来,要不把陆抗派去交州前线?可转念一想,陆抗要是走了,谁来守荆州呀,荆州要是有什么闪失,那才真是要了吴国的命了。不过,孙皓还是对陆家人不敢怎么样,陆抗不但继承了其叔陆凯直言犯谏的风格,更重要的是,陆抗现在手握重兵,出镇一方,所以还是不要激化矛盾吧。看到何定这样的小人在朝廷上蹿下跳,陆抗又上疏道:“何定小人不明事理,见识浅薄,即使尽心竭力都不能胜任其职,更何况此人一向奸恶,爱憎不分呢。”也就是陆抗敢这样说,矛头直指孙皓身边之人。孙皓还是老办法,你说你的,寡人还是这耳朵进那耳朵出,不予理睬。

吴国人对孙皓的做派早就见怪不怪,都知道孙皓就是这么一个自负且二的君主,只要这小子还能守住吴国这份家业,吴国百姓就认了吧。孙皓登基六年来,除了头三个月像个明君以外,之后基本没干什么好事。现在交州又丢失了,不少人就等着看孙皓到底能不能把交州收回来呢。吴国的交州问题让孙皓辗转反侧,晋国内部此时也出现问题,令司马炎头疼不已。晋泰始六年(公元27o年)六月,河西鲜卑部族领秃树机能动叛乱,胡烈领兵与秃树机能大战于万斛堆(今宁夏固原郊外),结果兵败阵亡。河西地区指的是位于今天甘肃西北部,黄河以西地区。胡烈兵败的消息传回洛阳后,司马炎哀痛至极,差点斩衰,一众朝臣听后也都惊得是目瞪口呆。胡烈可是晋帝国之干将啊,在灭蜀战役中立有大功,怎么也算是老行伍出身了,谁也不会想到,胡烈竟会败在胡人之手,冥冥中有些因胡人而壮烈的意思吧。秃树机能是河西鲜卑秃部落的领,有一种说法认为秃鲜卑与拓跋鲜卑同源,也有研究认为秃鲜卑起源于古羌族,与吐蕃人有一定渊源。秃树机能本人有谋略,成为部落领后逐渐统一了河西鲜卑各部落。恰逢河西、陇西地区连年生旱灾,当地民众缺吃少粮,百姓嗷嗷待哺。后晋国在河西地区设立秦州,任秦州刺史正是胡烈。朝廷任命胡烈为秦州刺史的目的是要胡烈在河西地区对民众实行镇抚,防止生民变。不想胡烈到任后只镇不抚,对百姓采取高压手段处理问题,甚至派兵侵占了河西鲜卑聚居地附近的麦田,导致当地的鲜卑、羌族等胡人部族严重失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河西的问题完全是因为胡烈处置不当造成的。公元27o年夏,秃树机能率领鲜卑部族及当地其他少数部族近十万人向胡烈起反抗。胡烈兵力有限,连忙向朝廷求援。司马炎急命扶风王司马亮出兵救援,司马亮派出将军刘旂、骑督敬琰前往援救,但二人畏惧鲜卑势大因而不敢进兵。此时,胡烈已被秃树机能团团围住,等待救兵却迟迟不到,逼得胡烈只得孤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尽管胡烈兵败身死也是咎由自取,但司马亮救援不力仍然令司马炎恼怒至极。司马亮是司马懿之子,与司马伷、司马骏等同为伏夫人所生,是司马炎的叔叔。司马炎登基后,封司马亮扶风郡王,持节,总督关中雍凉诸军事。司马炎虽然不能对这个叔叔痛下杀手,但司马亮调度失策必须予以追究,于是贬司马亮为平西将军,刘旂处斩。司马亮还曾上书,说此次兵败的部署调度皆由自己而出,请求朝廷免去刘旂的死罪。司马炎下诏道:“如罪不在刘旂,则必须有人承担罪责。”结果把司马亮的平西将军之职也给免了,当然刘旂也活不过来了。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 More+
我家后院连三国

我家后院连三国

喵师
来阅文旗下网站阅读我的更多作品吧!
历史 连载 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