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宜小说jmvip2.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h2>哲学与人生</h2>

我十七岁进北大,读的是哲学系,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广西的一个山沟里,在那里待了十年,然后又回来,考研究生到社科院,基本上一直在做哲学的工作。我自己对人生的问题很感兴趣,经常有很多困惑,我的专业和我的这种性情是一致的。

我觉得,凡是重大的哲学问题,实际上都是困扰着灵魂的问题,哲学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就是为了把这些问题弄明白。哲学的追问是灵魂在追问,而不只是头脑在追问;寻求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智慧,也就是人生觉悟。每个人需要哲学的程度,或者说与哲学之间关系密切的程度,取决于他对精神生活看重的程度、精神生活在他的人生中所占的位置或比重。那种完全不在乎精神生活的人,那种灵魂中没有问题的人,当然就不需要哲学。不过,我相信,这样的人应该是很少的。

笼统地说,哲学有两个大的领域,一个是对世界的思考,追问世界到底是什么;另一个是对人生的思考,追问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怎样活才有意义。不过,对世界的思考归根到底也是对人生的思考。和科学不同,哲学探索世界的道理不是出于纯粹求知的兴趣,而是为了解决人生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是谁?”这个问题隐藏在一切哲学本体论的背后。世界在时间上是永恒的,在空间上是无限的,而一个人的生命却极其短暂,凡是对这个对照感到惊心动魄的人基本上就有了一种哲学的气质。那么,他就会去追问世界的本质以及自己短暂的生命与这个本质的关系,试图通过某种方式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如果建立了这种联系,他就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有了着落,虽然十分短暂,却好像有了一个稳固的基础、一种永恒的终极的意义。否则,他便会感到不安,老是没有着落似的,觉得自己的生命只是宇宙间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纯粹的偶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哲学对世界本质的追问称作终极关切。

我们以前有一个说法,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学问。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我觉得这个说法基本上是对的,没有错。但是可能我们以前有一个问题,就是把世界观和人生观都看得太狭窄了,世界观往往被归结为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两种,人生观就是为人民服务,非常简单。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性思考,在这个意义上的确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我特别强调这个“观”字,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看什么呢?看世界的全局,人生的全局。我们平时是不看世界的全局和人生的全局的,我们总在做着手头的事,我们被所处的环境支配着,很少跳出来看全局。所谓哲学思考,我觉得就是要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中,从正在过的生活里面跳出来,看一看世界和人生的全局,这样才有一个坐标,然后才能知道自己做的事是不是有意义,自己过的生活是不是有意义,应该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我觉得哲学是这样,不让人局限在自己直接生活的那么一个小的天地里,而让人从里面跳出来看一看大的天地。

在西方哲学史上,希腊早期的哲学家更多思考的是世界本质的问题、宇宙的问题。从苏格拉底开始,人生的问题突现出来了,用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话来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引回到了地上。从此以后,在多数哲学家那里,人生问题占据着重要地位,还有一些哲学家主要就讨论人生问题。

我觉得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说到底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生与死的问题,生命与死亡的问题;另外一个是灵与肉的问题,灵魂与肉体的问题,中国哲学里叫作身心关系问题,身体和心灵的关系问题。其实,不管是哪一种人生哲学,包括宗教在内,始终是想解决这两大问题——生和死的问题、灵和肉的问题。人生的种种困惑,说到底也都是由这两大问题引起的。关于这两个问题,各派哲学和不同宗教当然有各种说法,但是我想有两条道理是公认的,所有的哲学和宗教都承认的。从生和死的问题来说,都承认人是要死的,这是第一条公认的道理。从灵和肉的关系来说,在不同程度上都承认人是有灵魂的,这是第二条公认的道理。当然,这不一定是指基督教所说的那种不死的灵魂。所谓人有灵魂,是说人有比肉体生活更高的生活,人应该有那样的生活,我想这一点是各派哲学和宗教都承认的,否则要哲学和宗教干什么,哲学和宗教就是为了寻求比肉体生活更高的生活才存在的。这两条道理都很简单,但我们平时往往忘记了这两条道理,所以遇到事情就想不开。其实,许多其他的道理都可以从这两条道理推出来,如果我们记住了这两条道理,就可以解决人生的大部分问题。

下面我就分两个问题来讲,讲这两条似乎很简单其实确是最重要的人生道理。

<h3>一、生与死</h3>

人生哲学首先回避不了的就是生与死的问题。我想,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来到世界上,最后的结果是死亡,从生命的本能来说,人人都会有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不可避免的,其实也是不必羞愧的。那么,怎样面对死亡?既然最后的结果是死亡,人生到底还有什么意义?生命有没有超越死亡的意义,即在某种意义上达于不朽呢?我们必然会遭遇这些问题。

我承认,我自己从小就被这个关于死的问题困扰着。也许很小的时候,看到家里或邻居的老人死了,不一定和自己联系起来,觉得死和自己是没有关系的。但是总有一天,你知道自己也是会死的,那个时候,实际上心里面受到的震动是非常大的,就像发生了一次地震。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验。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大概六七岁吧,突然明白自己将来也是会死的,于是就有了一个疑问:既然现在经历的这些快乐有趣的事情都会消逝,最后的结局是死,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在一段时间里,我就老想否认死亡,想让自己相信我是不会死的。我们那时候有常识课,教各种常识,其中包括生理卫生常识,老师把人体解剖图挂在黑板上,我一看,人的身体里面是这样乱七八糟啊,难怪人是要死的。我就对自己说,我的身体里肯定是一片光明,所以我是不会死的。当然这是自欺,自欺是长久不了的,越是想否认死,其实越证明自己对死已经有了清楚的意识。所以后来,仍是上小学的时候,历史课老师讲释迦牟尼,讲他看到生老病死以后感到人生无常,人生就是苦难,因此出家了。我当时听得眼泪汪汪,心想他怎么想得跟我一样,真是我的知音,我们想的是同样的问题。我怎么就没有生活在他那个年代呢?如果我生活在他那个年代,我们一定会是好朋友。从那以后,我对死的问题就想得很多了。

不过呢,我只是自己偷偷想,偷偷苦恼。我觉得没法跟人说这个问题,跟谁说呀,人家会说你小小的年纪胡思乱想。直到长大了,读了西方哲学,我才知道,死亡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哲学家们有许多讨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甚至认为,哲学就是预习死亡,为死做好准备。他们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把死亡问题想明白了,在哲学上就通了。不过,我们中国人往往回避这个问题,大概一是认为想这个问题不吉利,二是觉得想了也没用,想得再多到头来还是要死。依我看,所谓不吉利,其实是恐惧和回避。至于想得再多还是要死,这当然是事实,但不等于想了没用,我自己觉得想这个问题是有收获的,会让人对人生看得明白一些。

从中国和西方的哲学史上来看,对于死亡问题、生死问题有些什么观点呢?我归纳了一下,大概有五种观点,有五种类型的生死观。

一种是入世论。入世,就是投入到这个世界里,好好地活,不要去想死后怎么样。这种观点看起来是很乐观的,对人生抱乐观的态度,认为人生本身是有意义的,人生的意义不受死亡的影响,死亡不会取消这个意义。这样的观点,西方和中国都有。比如西方享乐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他说:死亡是和我们没有关系的,因为我们活着的时候还没死,感受不到死,等我们死了的时候,我们就不存在了,所以也无所谓痛苦。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去想它,活的时候好好活,享受人生的快乐。人生的快乐,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想死亡的问题,老是担惊受怕,就是对灵魂的最大纷扰,所以要排除掉。我们中国的儒家也是这样看的,重生轻死,主张活着的时候好好地安排生活,死的问题不是自己能够做主的,就不要去多想了,所谓“尽人事,听天命”就是这个意思,死亡是天命的事情,听从就是了。那么,总还有这样一个问题存在: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活着时所做的一切,你觉得有意义的一切,你一死就都不存在了,至少对你来说是这样。那么,你所做的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你曾经有过的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儒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尽管人有一死,但是人的所作所为还会对社会继续产生作用,所以仍然是有意义的。儒家有“立功”“立言”“立德”之说,你活着的时候,为社会多做实事,或者是写书,留下著作,或者最高的境界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些都会对后世产生影响。因此,它基本上是在社会的层面上来解决这个所谓不朽的问题的,人虽然死了,但你的事业传承下去了,你的品德、你的著作、你的功业对后人产生了影响,这就是不朽。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也是持这样的观点,总的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基本上都不谈论死亡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从社会的层面来解决的。

另一种观点是宿命论。入世论对人生是比较乐观的,宿命论有一点悲观,准确地说,在悲观和达观之间,有点悲观,但还是比较豁达的。宿命论的最典型代表是古希腊罗马的斯多亚派。斯多亚派的看法是,既然是自然规定人必定会死去,人就要顺从自然,服从自然的命令,对于命中注定的事情要心甘情愿地接受。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牵着走。我们只要是自己愿意,让命运领着走,把被动变成主动,就不会痛苦了。老是抗拒命运,不肯死,那就痛苦得很。对于大自然规定了的事情,我们不要太动感情,要做到不动心。人死就好像旅客离开寄宿的旅店,果实熟透了从树上掉落,演员演完戏退场,是最自然的事情,应该视死如归,无非是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回到你还没有出生时的状态。在古希腊罗马哲学家里,很可能在所有西方哲学家里,斯多亚派对死亡问题谈得最多,他们的基本观点就是这样,要我们尽量想明白死是一件最自然的事情,我们应该心甘情愿地接受,以一种平静的心情来迎接死亡。

上面两种观点都承认生和死的界限,认为生和死之间是有界限的,生和死是截然不同的,但问题是死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就或者不要去想它,或者坦然地接受它,总之主张以一种理智的态度对待死亡。这实际上是大多数哲学家的看法。

下面还有三种观点,它们力图要把生和死的界限打破,认为生和死是没有界限的,生和死是一回事。这是下面三种观点的共同点。

一种是超脱论,就是要超脱死亡。这是一种达观的观点,不能说它乐观,也不能说它悲观,它就是很看得开。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我们中国的哲学家庄子。《庄子》里有一章就讲“齐生死”,把生和死等同起来,生死是一回事。庄子说,“死生为一条”,“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意思是人应该超越时间,无所谓昨天、今天、明天,你不生活在时间之中,你也就超越生死、不死不生了。我认为庄子的这种观点是审美性质的,他要求进入的那种境界,把小我化入宇宙的大我里,融为一体,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性质的精神体验,所以他是用审美的方式解决生与死的问题的。他不是真的要肉身不死,而是追求一种超越生死的感觉和心境。后来道教企图通过炼丹、求仙真的让肉身不死,长生不老,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道家是一种哲学,不是宗教。道教也不是宗教,而是方术和迷信。在西方哲学中,与庄子比较相近的好像只有尼采,他也是用审美的方式来解决生死问题。他认为,不要把个体的死亡看得太重要,宇宙生命是永远生生不息、永远在创造的,你要站在宇宙生命的角度,和它融为一体去体会。当我们体会到它不断创造不断毁灭的快感时,我们就会感到快乐,而不会感到痛苦了。这就是所谓的酒神精神。不过,尼采和庄子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庄子眼中的大自然是平静的、无为的,所以他的审美态度比较消极,偏于静;而尼采眼中的世界意志是不断创造的,他的态度就偏于动,强调创造和有为。不过,在审美态度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追求的都是一种超越生死的心境。

上面三种观点都属于哲学,无论理智的态度还是审美的态度,都是从哲学的立场上解决生死问题。理智的态度是跟你讲道理,要你想明白;审美的态度是给你编梦境,要你装糊涂。反正我觉得,靠哲学是不能彻底解决死亡问题的,彻底解决恐怕还得靠宗教。宗教的解决办法也是打破生和死的界限,但不像审美态度那样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它打破得很彻底、很绝对,完全把生和死等同起来了。当然,信不信由你。

宗教打破生死界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灵魂不朽论,就是主张灵魂不死。这主要是基督教的主张,当然在基督教之前,柏拉图实际上也是这样主张的。这种观点认为,尽管人的肉体是会死亡的,但是人的灵魂是不死的,人的灵魂本来就是从天国来的,或者用柏拉图的话说,是从理念世界来的,死了以后还要回到那个世界去,回到天国去,回到上帝那里去。另一种是寂灭论,或者说虚无论,典型的代表是佛教。基督教和佛教都是宗教,但是对生死问题的看法正好相反。

基督教似乎是很乐观的,它相信人本质上是不死的,生和死都是有,都是存在,根本不存在所谓虚无这种情况。活着的时候,灵魂寄居在我们的肉体里面,受肉体的束缚,肉体就像是一座监狱,灵魂很不自由。死亡实际上是灵魂从肉体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了,从监狱里放出来了,自由了,从此生活在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里也就是天国里了。因此,如果说生是一种存在的话,那是比较低级的存在,而死后是一种更高级的存在。所以,死亡不仅不需要害怕,还应该欢迎它。

相反,佛教是十分悲观的,可能是所有的哲学和宗教里最悲观的一种思想,它认为无论生和死都是无。你看,这一点正好与基督教相反,基督教说生和死都是有,根本没有虚无这回事;佛教则认为生和死都是无,只有虚无这回事。你以为你活着、存在着,其实那是假象。你活着只是因为一些非常偶然的因素暂时凑在了一起,产生了你的个体生命,因缘而起,因缘而灭,这些偶然的因素一消散、一分开,你就不存在了。所以,人的生命其实是一个假象,是一种幻象,我们要看破它,看破红尘,看破这个我们受其迷惑、万般看重的所谓的“我”。佛教有个基本的观点就是“无我”,要让你从“我执”也就是对“我”的执迷中解脱出来。当然,佛教还有轮回之说,人死以后,灵魂还在,又会去投胎,但是佛教真正的主张是要断轮回,认为轮回的过程还是在迷惑之中,还是在虚假的存在之中。最高的境界是断掉轮回,归于寂灭,这就是涅槃。在佛教看来,生和死都是无,但是生是低级的无,死是高级的无,当然这种死,这种高级的无,是要经过修炼以后、觉悟以后、真正看透了人生以后才能达到的,那是彻底摆脱了生命欲望、摆脱了转世轮回的一种状态。只有从轮回中摆脱出来,才能进入真正的高级的无。所以,在佛教看来,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生命本来就是虚幻的东西,你要从这种迷误中走出来,看明白四大皆空。我觉得想要真正解决死亡问题,佛教是比较彻底的。基督教没有办法证明上帝的存在,而佛教把无看成一种根本的东西,从哲理上来说,我觉得是更站得住脚的。很多人都认为佛教是一种宗教,其实佛教是一种哲学,而且是一种非常彻底的哲学。

关于生死观,我大致整理了一下,基本上有这么五种。我在这里没有详细展开,主要是想说明一点,就是对于生死问题,哲学和宗教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你可能觉得某一种观点比较有道理,你也可能觉得没有一种能够真正地说服你。这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从我自己来说,我也没有接受其中任何一种说法,我仍然觉得自己没有想通死的问题。尽管如此,我们应该有的态度是不要回避。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思考死也许是徒劳的,最后还是没有想通,但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徒劳。

那么,思考死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起码有两方面的意义。一个是可以使我们更加积极进取地面对人生。思考死不一定是让人消极的,它完全可以让人更积极。我们平时很少想这个问题,老觉得自己好像永远不会死似的,日子好像是无限的。其实这样并不好,可能会使人浑浑噩噩。人的生命毕竟是有限的,通过思考死,等于把人生的全景看了一遍,也看到了人生的界限,就可以从这个全景和这个界限出发,考虑怎样活得更积极、更真实。西方一些现代的哲学家,比如尼采、海德格尔,都很强调思考死亡问题对于人生的积极意义。尼采说过,人们往往因为懒惰或者懦弱而没有自己的主见,躲在习俗和舆论的背后,按照习俗和舆论的要求去生活。可是一旦你想到,自己总有一天是要死的,你死了以后不可能重新再活一遍,你就会明白,为了那些舆论和习俗把你独特的自我牺牲掉是多么不值得。你的心里就会有个呼声,就是要成为你自己。海德格尔也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就是为死而在,或者叫先行到死中去。他说人平日里浑浑噩噩的,让自己沉沦在日常生活当中,和他人共在,但是有的时候你会突如其来地有一种莫名的焦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是感到烦,这很可能是因为你在无意识中触及了你自己的死,触及了你是从虚无中来还要回到虚无中去这样一个事实。你应该抓住这样的时机,自觉地去思考,不要逃避。他的观点和尼采是一样的,就是生活你可以和别人混在一起,但死亡只能是你自己的死亡,没有人能替代,死去的一定是这个独一无二的你。想到了这一点之后,你就要想一想作为独特的你的人生有些什么可能性。所谓先行到死中去,就是要先设想自己已经死了,一切可能性都没有了,再回过头来看你的人生该怎样过,哪些可能性对于你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我经常说,想到自己的死,就会意识到一个人最根本的责任心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我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思考死亡问题的另一方面意义是能够使人对人生更超脱。我认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能光有进取积极的一面,还应该有超脱的一面。只有进取的一面,没有超脱的一面,结果会很可悲,一旦遭受挫折就很容易垮掉。当然,只有超脱的一面,没有进取的一面也不好,那样会活得很没有乐趣。应该是既进取,又超脱,思考死就能使我们在积极面对人生的同时,也时常跳出来看人生,做到超脱。古罗马皇帝、斯多亚派哲学家奥勒留曾经说,一个人应该经常用“有死者”的眼光来看一看事物。譬如说,你跟人家吵架,为一件事情或者为利益打得你死我活,不可调和,你就想一想一百年以后你们都在哪里?想到这一点,你就吵不下去了。你为一件事情很痛苦,比如失恋了,或者事业受了重大挫折,你就想一想以前为同样的事情痛苦的人都到哪里去了?你就会觉得再为这种事情痛苦是不值得的了。当然,如果一个人老是用这样的眼光看事物,那就什么也别做了,太消极了。但是我要说,你有必要为自己保留这样的眼光,人生总有不顺的时候,甚至遭到重大挫折的时候,那时候这样的眼光是用得上的。用终有一死的眼光来看,人生的成败也好,祸福也好,都是过眼烟云,没有必要太看重。所以,经常思考死的问题,一个人能够既积极又超脱,不妨好好地在这个世界上奋斗,好好地过一生,活得精彩一点,但是如果出现了自己不能控制的因素,遇到了重大的灾难,那时候就能够跳出来看,你的生命力反而是更加坚韧的。

我感到我从哲学那里的确得到了很大的帮助。我的生活中有过很大的挫折,有的人也许看过我的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当时我的孩子出生不久就被发现患有先天性的癌症,只活了一年半,这一年半里真是像地狱一般的生活,但我相信是哲学救了我,使我能够尽量跳出来看所遭遇的事情。站到永恒的角度,站到宇宙的角度,来看自己遭遇的一个苦难,就会觉得它很小。所以,我说,哲学是一种分身术,一个人有哲学思考的习惯,就能够把自己分成两个人,一个是肉身的自我,这个自我在世界上奋斗,在社会上沉浮,有时候痛苦,有时候快乐;另外还有一个我,是更高的自我、理性的自我、精神的自我,这个自我可以经常从上面来看肉身自我的遭遇,来开导他。我想,这一点特别重要。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芝诺,人家问他:谁是你的朋友?他回答说:另一个我。学哲学就是要让这另一个自我强大起来,使他成为自己最可靠、最智慧的朋友,能够经常和自己谈心,给自己提供指导。如果这样的话,走人生的路就会更加踏实,更加明白。

<h3>二、灵与肉</h3>

不管是哪一派哲学家都承认,人是有灵魂生活的,也就是有比肉体生活更高的生活,只是承认的程度有所不同。肉体生活就是生存,食宿温饱之类,这基本上是动物性的,是人的动物性的一面。但是人不能光有这样的生活,如果光有这样的生活,人会感到不满足。只要人解决了生存问题,如果还让人仅仅过这样的生活,没有更高的生活,人就会感到空虚。这应该是人和动物的一个最根本的区别,人不光要生存,而且要为生存寻找一个比生存更高的意义;人不光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恐怕在所有的生物里面,只有人是这样的,只有人是谈论意义的,只有人是追求意义的。

我说的灵魂生活是指对生活意义的追求,要为生存寻找一个高于生存的意义,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超越性,人是有超越性的。实际上,对意义的寻求、论证、体验、信仰,构成了我们整个精神生活的领域。自从有人类以来,在基本解决了生存问题进入了文明状态后,人类一直是在这样做,在寻求生活的意义,不满足于仅仅活着,这样就形成了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包括宗教、哲学、艺术、科学、道德,这些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形式。这些实际上都是在寻求意义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个人来说也是这样,对意义的寻求形成了他的心灵生活、内在生活。我说的灵魂生活就是指这种对生活意义的寻求。

人不满足于活着,要为活着寻找一个更高的意义,可是,大自然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比活着更高的意义,用大自然的眼光来看人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人类的存在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用大自然的眼光来看,人类的生命不过是宇宙某一个小角落里面一个偶然的存在,这个小角落,太阳系的某一个地方,我们的地球上面,刚巧到一定的时候,它的自然条件适合生命产生,于是生命就产生了,逐渐进化,最后进化到人。以后呢,自然条件慢慢变化,到一定的时候,又不适合于人的生存了,不适合于生命的存在了,人类就会毁灭,生命就会毁灭,最后地球也会毁灭。用宇宙的眼光来看,人类的生存有什么意义?一点意义都没有。用自然的眼光来看,个人的生存也是没有意义的,一个人生下来了,活那么几十年,最后死去,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什么也没有留下,有什么意义?所以,大自然并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比生存更高的意义,比生存更高的意义是要人自己去寻求的。这个寻求的过程就形成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就形成了人类的精神领域。然后我们发现,有了精神生活的领域以后,精神生活本身就成了我们生活的意义,对意义的寻求过程本身就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高的意义。你看,确实是这样一个过程,原来意义就在于寻求意义,简单地说就是这样。因为人有了这样的精神生活,有了宗教、哲学、艺术等等,我们感到生活是有意义的,因为有了这样的不满足于仅仅活着、要有一种更高生活的追求,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的生活就有了意义。所以,寻求意义形成了人的精神生活领域,而精神生活领域本身又为人的生存提供了更高的意义。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因为人生缺乏意义而去寻求,结果寻求本身就成了意义。

总之,我们可以确定一点,就是灵魂生活是一个追求意义的领域,而人生的意义就取决于我们灵魂生活的状况、精神生活的状况。具体地说,我想人生意义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其一是人生的世俗意义,就是这一辈子过得好不好,自己满意不满意,生活质量高不高。对于这一点,我们往往是用幸福这个词来概括的。如果你觉得这一生过得挺好,你自己挺满意,你就会说你挺幸福。那么,幸福取决于什么呢?我认为,幸福取决于灵魂的丰富,灵魂的丰富是幸福的源泉。这是人生意义的一个方面。

刚才讲的是世俗的意义,人生意义的另一个方面可以叫作人生的神圣意义,或者说精神性的意义。如果说幸福讲的是生活的质量,那么神圣意义讲的就是生活的境界,人生的境界高不高。这在哲学上通常是用德行这个词来概括的,德行就是道德和信仰。其实,从人生意义的角度看,道德和信仰是一回事,都标志着人生的神圣意义、精神性意义。德行取决于什么?我认为取决于灵魂的高贵,灵魂的高贵是德行的基础。

都市言情推荐阅读 More+
黑夜审判者

黑夜审判者

想吃天鹅肉的蜗牛
(非系统,非打脸爽文,介者误入,谢谢!)当你以为你的罪恶法院已经判了的时候,或者你以为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可以安心时,那就大错特错。恶人,天不收,法院不判时,黑夜审判者的出现,将会使你一直感到不安、畏惧、惶恐,直到对你审判结束。... 《黑夜审判者》
都市 连载 63万字
重生结婚前夕

重生结婚前夕

时晶
简介:关于重生结婚前夕:【重生+系统+虐渣】一纸离婚协议,让她看清了自己所爱并非良人。撕了离婚协议书却躲不过小三对她的惩罚。面对两个近身而来的彪悍大汉,她爱恨交织,羞愤难平,无能为力之下,一头撞死在了石头之上。却也因此意外获得重生。这一世,系统在手,她定要那些害她之人付出代价。可次次意外救下某个商界大佬后,从此大佬会悄悄暗中打探关于她的消息,知道她要报仇,他会提前默默帮她断了那些人所有的后路。甚
都市 连载 41万字
教主大人百杀不死

教主大人百杀不死

痴娘
书名:教主大人百杀不死作者:痴娘备注:范团团,堂堂峨眉派副副副副副副副掌门女侠, 正义凛然,邪气不侵!三百六十五天如一日,勤奋奔波在惩恶扬善,消灭邪魔的光明大道上!除了有点贪财外,绝对值得给五星好评!直到有一天,范女侠遇到一只晕倒在荒郊野外的美貌少年……她色令智昏,一时失足将这美少年捡了回去ToT调养他,调戏他,调|教他,最后【哔——】
都市 连载 7万字
相思万里云间,古风歌神实至名归

相思万里云间,古风歌神实至名归

严肃的Z
重生平行世界,国风音乐衰微。 文化入侵背景下,欧美洋流靡然成风;国风衰微所致,电子美音如日中天。 “我叫苏以仙,我是一名歌手。”――By.Suboy(苏以仙) ps.每一首古风歌,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我已备好故事和酒,待君话千秋!
都市 连载 9万字
我真不想努力了

我真不想努力了

寺离几
天不生方飞浪,万古医道如长夜! 亲们往后看!不精彩我退钱!
都市 完结 14万字
攻略不如赚钱香[快穿]

攻略不如赚钱香[快穿]

风疏影
边乐生前穷得叮当响,死后系统傍身,吃喝不愁。 唯一不满的是,他的系统总是让他攻略别人。 开什么玩笑,这个世界还有比钱更值得攻略的东西吗? 系统看着他沉迷赚钱彻底慌了。 那是男主的生意! 那是女主的机缘! 啊啊啊
都市 完结 51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