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司马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宜小说jmvip2.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原文】

申公者,鲁人也。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宫。吕太后时,申公游学长安,与刘郢同师。已而郢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1]。戊不好学,疾申公[2]。及王郢卒,戊立为楚王,胥靡申公[3]。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独王命召之乃往[4]。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5]。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6],无传,疑者则阙不传[7]。

【注释】

[1]戊:刘戊,楚夷王子,西汉楚国第三位王。父死嗣位为王,立二十年,因参与汉初的“七国之乱”兵败后自杀。[2]疾:厌恶,憎恨。[3]胥靡:古代对一种奴隶的称谓,因被绳索牵连着劳动,故称。[4]王:指鲁恭王刘余。[5]百余人:《汉书·儒林传》作“千余人”。[6]训:解释词义。[7]传:讲解经义的文字。

【译文】

申公,鲁国人。高祖经过鲁国,申公以弟子的身份追随老师到鲁国的南宫进见高祖。吕太后的时候,申公到长安游学,与刘郢拜同一个老师。后来刘郢做了楚王,请申公做太子刘戊的老师。刘戊不喜欢学习,厌恶申公。后来楚王刘郢去世,刘戊做了楚王,强迫申公做苦工。申公认为很耻辱,回到鲁国,退到家中教书,终身不出家门,又谢绝宾客,只有鲁王召请他的时候才前往。弟子从远方到他这里求学的有一百多人。申公仅仅对《诗经》的正文作出解释,以此来教授学生,不阐述经义,其中有疑义的地方,就空着不予讲授。

【原文】

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上[1],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绾为御史大夫。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2],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3],弟子二人乘轺传从[4]。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余,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5]。”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6],议明堂事。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7],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后皆自杀。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

【注释】

[1]宿卫上:为皇上当宫禁中值宿警卫。[2]明堂: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3]束帛:聘问的礼物,帛五匹为束。安车驷马:四马所拉可以安坐的车。这是高官衣锦还乡或是征召有众望的人时,皇上赐予的一种敬老尊贤的优待。[4]轺传:一马或二马拉的驿站之车,供使者乘用。[5]力行:努力实干。[6]邸:侯王或朝见皇帝的官员在京城的住所。[7]让:责备。

【译文】

兰陵王臧学习《诗经》之后,凭此辅佐孝景帝,担任太子少傅,后来被免职。当今圣上刚刚即位的时候,王臧上书请求担任宿卫,多次升迁,一年的工夫就做到郎中令。以及代郡的赵绾也曾经向申公学习《诗经》,赵绾担任御史大夫。赵绾、王臧奏请天子,打算设立明堂来朝见诸侯,但二人都不能完成这件事,就推荐了老师申公。天子派使臣带着束帛和玉璧,准备好驷马安车去迎接申公,弟子二人乘着小车在后面跟随申公到京城拜见皇帝。天子向他询问国家的政事,申公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太老了,回答说:“治理国家的人不在多说话,只看努力实践些什么罢了。”这时天子正好喜欢文辞,听到申公的回答,沉默不说话。然而已经把他招来了,就任命他为太中大夫,住在鲁邸,商议设立明堂的事情。太皇窦太后喜欢黄老的学说,不喜欢儒术,找到赵绾和王臧的过错,用来责备皇上,皇上因此废止了设置明堂的事情,把赵绾和王臧抓来问罪,后来他们都自杀了。申公也很快遭到免职而回家,几年之后就死了。

【原文】

弟子为博士者十余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至胶西内史,夏宽至城阳内史,鲁赐至东海太守,兰陵缪生至长沙内史,徐偃为胶西中尉,驺人阙门庆忌为胶东内史。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

【译文】

申公的弟子当博士的有十多人:孔安国官至临淮太守,周霸官至胶西内史,夏宽官至城阳内史,县的鲁赐官至东海太守,兰陵的缪生官至长沙内史,徐偃担任胶西中尉,驺人阙门庆忌担任胶东内史。他们治理官民都有清廉的节操,人们都称赞他们好学。学官弟子尽管品行还不够完美,但是官至大夫、郎中、掌故的也有百余人。讲解《诗经》的虽然有很多不同之处,但大多本源于申公。

·伏生·

【原文】

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1]。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2],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3]。

【注释】

[1]朝错:即晁错。朝,通“晁”。[2]《尚书》:现存最早的上古典章文献汇编,也收有商和西周的一些史料,据说由孔子编选,是儒家经典之一。[3]山东:古时泛指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

【译文】

伏生,济南人。以前是秦朝的博士。孝文帝时,想寻找能解说《尚书》的人,天下找不到,听说伏生能够讲授,打算征召他。这时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了,太老,不能行走,便诏令太常派掌故晁错前往学习。秦朝时焚烧书经,伏生把《尚书》藏到墙壁之中。其后战乱四起,百姓到处流亡,汉朝平定天下后,伏生寻找到收藏在墙壁中的经书,亡佚了数十篇,只得到二十九篇,就在齐地和鲁地一带讲授。学者因此有很多能够解释《尚书》的,崤山以东的儒学大师没有不涉猎《尚书》去教授学生的。

【原文】

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欧阳生教千乘兒宽[1]。兒宽既通《尚书》,以文学应郡举,诣博士受业,受业孔安国。兒宽贫无资用,常为弟子都养[2],及时时间行佣赁[3],以给衣食。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以试第次[4],补廷尉史。是时张汤方乡学,以为奏谳掾[5],以古法议决疑大狱[6],而爱幸宽。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7],而善著书。书奏,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8]。汤以为长者[9],数称誉之。及汤为御史大夫,以兒宽为掾,荐之天子。天子见问,说之。张汤死后六年,兒宽位至御史大夫。九年而以官卒。宽在三公位,以和良承意从容得久[10],然无有所匡谏[11];于官,官属易之[12],不为尽力。张生亦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不能明也。

自此之后,鲁周霸、孔安国、雒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孔氏有古文《尚书》[13],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14]。逸《书》得十余篇[15],盖《尚书》滋多于是矣。

【注释】

[1]兒(ní):姓,同“倪”。[2]都养:为众人当炊事员。[3]间行:暗中行动。佣赁:受雇做工。[4]第次:等次,排列顺序。[5]奏谳掾:负责呈报罪案的属官。谳,审判定案。掾,古代属官的通称。[6]以古法议决疑大狱:此句是说以先秦儒学经义为法,依据它来判决疑难大案。狱,讼事。[7]自持:自我把握。[8]口不能发明:意思是说兒宽口拙,不善于把事理说清楚。发明,阐发明白。[9]长者:品行忠厚的人。[10]承意:奉迎他人的旨意。从容:指善于周旋调解纠纷。[11]匡谏:匡正诤谏。[12]官属:长官的属吏。易:轻视。[13]古文《尚书》:秦汉以前用古文字体写成的《尚书》。与伏生所传授的用汉代时兴的隶书体写成的今文《尚书》有很多出入。相传孔子旧宅墙壁中存留的古文《尚书》,是景帝之子鲁恭王刘余发现的,计四十五篇,比伏生讲授的二十九篇多出十六篇。[14]起其家: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15]逸:散失。

【译文】

伏生教授济南的张生和欧阳生,欧阳生教授千乘兒宽。兒宽精通《尚书》之后,以文学应郡国的推荐,到博士那里学习,师从孔安国。兒宽家贫没有钱财可以资用,常常为学生们做饭,又常常悄悄地外出给人家做帮工,用这种方法供给自己吃和穿。外出时常常带上经书,休息的时候就学习。依据考试成绩的名次,补了廷尉史的官缺。这时张汤正对学术十分向往,就请兒宽做呈报案情的属官。兒宽依靠古法来判决疑难大案,因而张汤喜欢重用兒宽。兒宽为人温厚善良,清廉而有智谋,能够保持操守,善于著书。书写奏章,文思敏捷,但是嘴里却表达不出来。张汤把他看作长者,多次称赞他。等到张汤担任御史大夫,便任命兒宽为属官,推荐给天子。天子召见并询问他,十分高兴。张汤死后六年,兒宽官至御史大夫,做了九年官在任上去世了。兒宽位列三公的时候,因为谦和温良,能够奉承主上的意思,善于周旋调解纠纷,所以在位时间很久,但是对皇上没有过什么匡正和劝谏;在官位上,下属轻视他,不为他尽力效劳。张生也是博士。伏生的孙子也因为讲解《尚书》而被征召,但是对《尚书》的真义不能明白。

自此之后,鲁地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都能讲解《尚书》。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孔安国用今文改写它,因此从家中被征召出来,授以官职。(孔安国)得到十多篇失传的古文《尚书》,《尚书》的篇数大概自此逐渐增加了。

·董仲舒·

【原文】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1],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2],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3],其精如此[4]。进退容止[5],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6],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7],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8]。是时辽东高庙灾[9],主父偃疾之[10],取其书奏之天子[11]。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12]。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13]。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14],诏赦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15],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16],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17]。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18]。”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19]。

【注释】

[1]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居家教书。[2]以久次:根据时间先后的次序。[3]舍园:屋舍旁的园圃。[4]精:专心致志。[5]容止:形貌举动。[6]“以《春秋》灾异之变”句:根据《春秋》所记载的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求天道阴阳更替变化的规律。阴阳,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表示天地万物间普遍存在的两种最基本的矛盾势力或属性。[7]一国:此指江都国。[8]《灾异之记》:《汉书·董仲舒传》记辽东高庙发生火灾后,董仲舒曾著书推求此事所显示的天意,但写出草稿后并未立即上奏。[9]高庙灾:《汉书·五行志》载此事在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六月,辽东高帝庙失火。[10]疾:同“嫉”,嫉妒。[11]取:窃取。[12]刺讥:指责讥讽。[13]下愚:最愚蠢。[14]当:判罪。[15]攘:排除。四夷:指四方边境内外的少数民族。[16]希世:迎合世俗。[17]从谀:逢迎取容。[18]胶西王:胶西王刘端性情狠毒暴戾,屡犯国法,因此公孙弘举荐董仲舒去赴任胶西国相,这是蓄意谋害他。[19]公羊氏:战国齐人公羊高,他讲解《春秋》自成一家,即《春秋公羊传》。

【译文】

董仲舒,广川人。因为研习《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放下帷幕讲读《春秋》,弟子根据入门的先后依次轮流接受学业,有的学生甚至到最后都没有见过他的面,董仲舒三年不到家中的后园游玩,专心致志到如此地步。他的进退举止,不合礼仪的绝不去做,当时的在学之士都依照老师之礼尊敬他。当今皇上即位,他出任江都相,借助《春秋》记载的自然灾害和某些特定的自然现象的演变推究出自然界阴阳交替变化的规律,所以求雨的时候关闭各种阳气,放纵各种阴气,停止下雨的方法与此相反。这种方法在江都国得以实施,没有不获得他预想效果的。他在仕途上,曾经被降职为中大夫,住在家中,写下了《灾异之记》。这时辽东高帝庙发生火灾,主父偃嫉恨他,就偷了他的书,上奏给天子。天子召集儒生们出示这本书,书里面有讥讽指责的言论。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不知道这是老师写的书,认为作者是愚蠢至极的人。便把董仲舒投进监狱,处以死刑,又下诏赦免。董仲舒从此不敢再谈论灾异的问题了。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这个时候国家正好要排除四方异族的袭扰,公孙弘讲解《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公孙弘迎合世俗行事,位列公卿。董仲舒认为公孙弘是阿谀逢迎的小人。公孙弘嫉恨他,就对皇上进言说:“只有董仲舒可以做胶西王的国相。”胶西王平素就听说董仲舒有道德学问,也很好地对待他。董仲舒害怕时间久了会获罪,就称病辞职回家居住。直到去世,他始终不曾置办私产,以研究学问、著书立说作为终生的事业。所以从汉朝建立一直到第五世皇帝期间,只有董仲舒被认为深明《春秋》,最为著名,他师承传授的是《公羊春秋》。

都市言情推荐阅读 More+
庶女生存手册

庶女生存手册

御井烹香
嫡母心机深,嫡姐脾气重,庶姐庶妹,个个不是省油的灯,生活在杨家好似走钢丝,左边是深渊,右边还是深渊 人羡她锦衣玉食,殊不知深宅大院,庶女是举步维艰 只愿嫁得良家子,良田几亩耕读一世 为了理想中的桃花源生活,
都市 完结 174万字
孤独的精确度

孤独的精确度

尤·奈斯博
他是最优秀的警探,他也是上司眼中比杀人凶手还麻烦的麻烦人物。 作为最优秀的警探,哈利奉命秘密为来访的美国总统清道,他必须保证美国总统一行的绝对安全。 瞄准器里,走过了得意洋洋的乌尔伦萨克市长,走过了美国总
都市 完结 29万字
迢迢仙途

迢迢仙途

沉难
这仙路迢迢,招凝遇见过很多人。 有些人气运逆天,坊间溜达一圈便可得上古传承。 有些人平平无奇,初入秘境却对秘境事物了若指掌。 有些人年轻稚嫩,开口却是万年前惊天秘史。 有些人游戏天地,世间却尊他为元婴之下第一
都市 完结 370万字
回到三国从下邳开始帮助刘备

回到三国从下邳开始帮助刘备

科尼岛的柏桦
【无系统+辅助刘备】 丹阳李云在下邳城劝阻许耽降吕布,转而让其帮助刘备守好下邳。改变了丢失下邳的历史,从此李云协助刘备破吕布,灭袁术,收江东,与曹操共抗袁绍,再复汉室
都市 连载 54万字
极品龙婿

极品龙婿

龙城飞将
世界第一大神秘组织“龙王宫”的创始人,竟入赘楚家当了上门女婿?本想低调行事的“龙王”,却未曾料到,那些原本嘲笑他的人,突然就跪在他的面前,诚惶诚恐的磕头喊他爷!... 《极品龙婿》
都市 连载 310万字
少年不平凡之校园

少年不平凡之校园

幻冥飞凌
平凡的小镇,平凡的少年,平凡的校园,一切都是那样平凡,直到一次雷雨之后……... 《少年不平凡之校园》
都市 连载 68万字